大觉寺内藏有一幅清代画像,画像中端坐着一位僧人,面带微笑,手持莲花。这位僧人即是迦陵禅师。迦陵禅师是清代早期著名的禅僧,他是沈阳(今辽宁沈阳人),生于康熙十年九月二十日,俗姓李,法名性音,别号吹馀,迦陵是其字,平生以字行。迦陵自幼聪慧,能言善辩,成年后厌弃尘俗,投高阳毗庐真一法师受具足戒出家为僧。
迦陵一生参学佛法,活动范围遍及江南塞北的许多著名禅寺,他一生,著述颇丰,著有《宗鉴法林》、《是名正句》、《杂毒海》等多卷佛教内外典籍,是清代早期的一位著名的禅师。与同时代的一些大德高僧相比,迦陵和尚的一生有着特殊的遭际,即他在晚年遇到了雍亲王胤禛,迦陵禅师晚年及身后的升沉荣辱与雍正皇帝有着重要的关系。
迦陵嗣法于杭州理安寺梦庵禅师,超越常格而得授临济宗衣钵,成为临济正宗第三十四世嗣法传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经和硕雍亲王胤禛力荐,任大觉寺方丈。胤禛继位后,性音却忽然辞去大觉寺寺务,悄然南行,从此山栖水宿,居无定止,雍正四年秋(1726年)示寂于江西庐山归宗寺。终而归葬于京师大觉寺,雍正六年(1728年)敕赠“圆通妙智”谥号,建灵塔于西山大觉寺南塔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皇帝又下旨削去迦陵禅师“国师”封号,平生著述撤出经藏。
迦陵禅师为何在雍正元年离京远游?雍正皇帝为何前前后后对迦陵禅师的态度有如此大的转变?都成了一个个不容易揭开的谜团。也许我们可以凭借一件文物揭开这谜团的面纱——大觉寺藏有一幅迦陵禅师画像,是当年供奉于寺内“影堂”之物,画像的上端有大觉堂上第二代继席法徒实安题写的《老和尚像赞》,其反映的内容对于间接了解迦陵与雍正帝的关系有所启发。像赞曰:
“欲要赞,只恐污涂这老汉;欲要毁,又怕虚空笑破嘴。即难赞,又难毁,父子冤仇凭谁委?不是儿孙解奉重,大清国内谁睬你!咄,这样无智阿师怎受人天敬礼?”
像赞中既有“棒喝”之语,又有愤激之言,充溢着嗣法弟子对先师结交最高权力者的“微辞”,明明被当朝皇帝赐谥号为“妙智”,赞语却称其“无智”,虽已贵为“国师”,赞语中却有“大清国内谁睬你”牢骚之句,很明显的表示出自己对先师遭遇这种结局的嘲讽之意及悲愤无奈之情。因通达佛理,机敏聪慧而与清朝一代帝王结识的迦陵禅师,虽然遭逢复杂,命运坎坷,但却一直作为大觉寺“开法第一代先师”被其徒子徒孙“奉重”了近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