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北京大觉寺古代造像背光(二)

日期:2021年12月17日    来源:大觉寺

字号:        
  上期,我们对大觉寺古代造像背光进行了整体介绍,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对背光进行更加详细的解说。本次,我们重点介绍大雄宝殿三世佛背光。

01

  大雄宝殿三世佛造像呈跏趺坐姿,佛像后三座背光形制、细节基本相同。
  从整体形状看,大觉寺三世佛背光为莲瓣形。佛教以莲花喻佛,在佛教典籍中,莲花地位殊胜,将背光整体塑造成莲瓣形,可谓是将佛教教义与形象喻义紧密结合,是古人在形象符号中的重要创造。
  从细节看,三世佛背光将6类纹饰巧妙合理地排布在了3层空间当中。以由内而外的次序,排布着分割线纹、基本几何纹饰、缠枝纹、拏具纹饰、卷叶纹和卷草纹。3层空间由2条分割线纹隔开,分割线纹包括两条由凸起圆点连成的线,在两条线中间装饰着两种几何形状的纹饰。分割线纹饰在背光中简洁而重要,营造了一种理性的秩序感。
  第1层空间在佛像正后方,是头光和身光的空白区域,这种留白,在多数佛造像中都可看到。这一区域的边界是分割线纹。

02

  第2层空间在内侧分割线纹之外,外侧分割线纹之内,主要分布着缠枝纹。此处的缠枝纹有三个特点:第一,缠枝纹中叶片形状与云纹近似,既像缠枝花卉,又像升腾的云气。第二,缠枝纹并不像明清时期多数纹饰那样,追求对称的美感,而是在不对称中追求形象和生动。这一特点在横木上方的纹饰中体现尤为明显,这一区域纹饰左右并不对称,虽不对称,反倒增加了纹饰的变化,耐人寻味。第三,横木上方缠枝纹保留不完整。在这一区域缠枝纹中有五个圆点,每个圆点上都雕有凸起的竖条纹,显然在圆点之上,原有其他纹饰,凸起竖条纹即是连接点。从同类佛造像形制看,这五处圆点前,极有可能曾连接着五朵莲花纹饰,或拏具纹饰。
象

金翅大鹏鸟

  在这一层空间中,包含三处拏具纹饰,在背光下半部分,佛像双臂后方,各有一头大象纹饰;在背光上半部分,佛像头顶上方,有迦楼罗(金翅大鹏鸟)与龙女龙子纹饰。在传统佛像中,拏具纹饰多以六拏具形象出现。这三尊造像体量巨大、工艺宏美,从这一点推断,在背光其他部分,原来应有其他拏具纹饰。

03

  在这层空间中有背光横木,也值得关注。横木被凸起圆点连成的线分割成了2个大三角形、4个小三角形、8个大小不等的梯形。在大三角形图案之上,可清晰看到粘贴剥落后的痕迹。因此在这一区域,一定曾另有纹饰。

释迦佛

  第3层空间在外侧分割线纹之外,是背光的最外层,这一区域有卷叶纹、卷草纹。卷叶纹紧贴外侧分割线纹,卷叶纹相对较小,外形与火焰纹有相近之处。在卷叶纹之外,是围绕整个背光的卷草纹饰。卷草纹宽阔、优美,可视为背光精华所在。此处的卷草纹也有三个特点:第一,卷草纹形状同样与云纹近似,在传统卷草纹生生不息的含义中,给人升腾、丰腴、华美之感。第二,将对称与不对称巧妙结合在一起。背光卷草纹,自下而上,基本保持了左右对称的形制,但在背光最上方的凸起处,却以对称的卷草纹包裹着一片不对称的卷草叶。第三,以卷草纹作为背光最外层纹饰的做法,相对少见。在其他寺院殿堂造像中,背光轮廓纹饰多以火焰纹为主,这种表现形式,可能与佛教教义更加接近。在大觉寺大雄宝殿三世佛造像背光中,以卷草纹、卷叶纹代替火焰纹,营造出的繁复华美、庄严神圣之感,并不逊于常见的火焰纹,在当时应是对传统的一种突破。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