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大觉寺周边红色史迹——北安河烈士纪念堂

日期:2020年10月05日    来源:大觉寺

字号:        

9月30日,全国第七个烈士纪念日

近代以来,约有2000万名烈士

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抛头颅,洒热血

为了国家富强和百姓幸福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谨以此文

回首峥嵘岁月

向所有烈士致敬

  大觉寺地处海淀西北阳台山东麓,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平西革命根据地的前哨阵地,是一块具有光荣历史的革命热土。这一区域内的革命故事、革命运动和革命旧址是难得的文化资源,铭记着中华儿女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接下来的几期内容将以地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中心位置的大觉寺为坐标原点,对分布在周边今海淀和门头沟两区内部分红色史迹进行介绍。

1

北安河烈士纪念堂

  北安河烈士纪念堂坐落在海淀区苏家坨镇北安河村村东,距离大觉寺仅3公里。北安河地区交通便利,在明清时期就是善男信女们去妙峰山进香中北道的必经之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北安河村为日伪的警备队和蒋新二军所部据点,与温泉的敌人据点相呼应。在抗日游击队的领导和影响下,于1945年“八一五”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投降后,共产党就在北安河村建立了地下党组织和农工妇等团体,积极进行保卫征粮、地下交通、对敌作战,为全国解放做出了勇敢的牺牲和积极的贡献。北安河地区因此成为了敌我进行“拉锯战”的地方,当时,反动地主武装“大乡队”勾结国民党军队镇压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农工妇干部,斗争非常激烈,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可歌可泣、令人敬仰的革命先烈。他们当中有地下交通员吴来和,有村农会主任管德成,有村党支部书记巴成郡……

  吴来和(1902-1946)北安河村人,出身贫苦,给地主扛过长活,打过短工,后来以拉洋车度日。吴来和在抗日战争后期参加革命,为昌宛七区敌工部、城工部地下交通员。194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结束后,曾兼任北安河村农会主席,负责向过路行人、外界人士宣传党的政策和外地客人驻村的安置工作。1946年夏的一天,正直山杏成熟时节,他奉命以拉洋车送杏作掩护,把平西地委的一份情报送到北平地下党情报站。当他经过温泉敌208师哨卡时,被当地大地主伪联防主任魏亚田发现并告密,被抓进敌据点。敌人拿着看不懂的密信逼问其内容,吴来和严守秘密,面对敌人的鞭打、火烙、夹板等酷刑,坚贞不屈,痛斥敌人。敌人凶残地割下他的舌头,豁烂了他的嘴,他仍骂声不断。敌人将他的腿捆绑,扔到了温泉村的一口井里(位于现北京市老年医院),并向井里扔下石头,骂声停了。吴来和的英雄事迹在家乡广为传诵,在人们的心中立下了不朽的丰碑。

  王志国(1925-1947)北安河村人。1947年9月19日,国民党反动派趁我军主力部队不在西山一带,重新纠集了附近几个村的地主武装,再加上警备队、保安队,以及阳坊国民党杂牌军共计数千人,攻占了北安河、草厂、西埠头等村。在这危急时刻,区、村干部们当即决定向北边山沟转移,经金仙庵向后山解放区撤退。北安河的共产党员、农会干部王志国同志,在危急关头主动照顾其他干部和群众先撤,自己落在转移部队的最后边,不幸被追上来的敌人发现并向他开枪射击,他的腿部中弹无法行走,最终被敌人团团围住,凶残的敌人用刺刀将他活活挑死,当时年仅22岁。几天后,村干部和民兵找到了他的遗体,并将他安葬在牺牲地。

3

  管德成(1910-1946)北安河村人,出身于贫苦家庭,仅念过一段时间私塾,抗日战争末期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1月任农会主任。抗日战争结束后,他遵照上级的指示,积极组织发展农会会员,动员群众投身土地革命,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和革命道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6年深秋,当地的大地主与国民党反动势力勾结,伙同伪大乡队对北安河地区进行反扑。管德成等村干部撤到外地,被大乡队以一封信,花言巧语骗回村里而被捕。被捕后,由于变节分子的出卖,使敌人得知他是共产党员、村农会主任,就想从他的口中得到党组织的秘密和农会的情况。敌人把他吊在老爷庙的树上,施以鞭抽、烙耳等酷刑,管德成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最后,敌人无计可施,将他押到村西,用刺刀挑死,管德成英勇就义。

  巴成郡(1893-1948)北安河村人,家庭出身贫农。1947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8月加入村农会,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正是国民党反对派及其地主武装——大乡队异常猖獗之时,斗争形势异常严酷。但他不顾年迈体弱,积极工作。鉴于敌人对我地区的猖獗反扑,为保存力量,他与其他干部群众一起奉命撤到涧沟一带坚持斗争。1948年4月,我军攻占了北安河的敌据点,使敌缩回温泉据点,再不敢向北安河地区进犯。但在这敌我相持阶段,斗争仍极为激烈,白天常有敌人来骚扰。1948年夏末的一天早晨,巴成郡等人为了给大家弄粮食,下山回村时与进村骚扰的大乡队遭遇,受到敌人的围截。他们带着粮食在敌机枪的狂扫中英勇突围。由于他年迈体弱,跑在后面,在冲到环谷园技巧院(现47中学)下边的大桥时,被敌弹打中负伤。最后被一汉奸残忍地割下头颅,英勇牺牲。

  李田宝(1923-1947)周家巷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945年5月参加革命,先后在昌宛七区区小队当战士,曾任小队的交通员,牺牲前是昌宛县公安局的看守员。1947年12月中旬的一天,李田宝所部在山下收到敌人的重兵包围,为了拖住敌人,保卫在山上开会的干部和友军耒豕支队的撤离,他们英勇抗击,边打边撤。但在此时,在山上开会的同志也受到另一部敌人的围击,正在进行着艰苦的战斗。待他所部撤到开会地点时,被围的同志已十分困难,我方两部立即内外夹击,与众敌展开了异常激烈的战斗,最后与敌人拼刺刀,在战斗中李田宝同志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4岁。

  屈洪喜(1928-1947)西埠头村人,从小出身贫苦,为人忠厚。1945年6月被国民党抓兵到伪宛平县警卫队,一年后逃回,参加了宛昌六区区小队。在部队的站岗、放哨、保护征粮等工作中积极肯干,对敌作战机智勇敢。1947年7月中旬的一天上午,驻在草厂村的区小队、平西军分区警卫排接到报告:敌阳坊据点的一个中队到我六区(原苏家坨乡)的后柳林麦地抢粮。为保护粮食不被敌抢,区委命令区小队、警卫排和草厂村的民兵分两路联合出击追敌。我军到后柳林时,敌人已到小营一带作恶。由屈洪喜为尖兵前引部队继续向小营追击,在村边玉米地受敌120多人,五挺机枪的火力攻击,我军顽强抗击,屈洪喜负伤不幸被俘。在敌人的严刑面前,他坚贞不屈,最后在敌人的铡刀下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

4

  郭万禄(1918-1947)寨口村人。1946年初他和胡长林等人组建了村秘密农会并任主任,工作中他善于组织、动员、团结和依靠群众,在群众中有很高威信。在对敌斗争中,关键时总是挺身在前,为此,敌特曾到处抓他,烧他的房子,但丝毫未影响他的积极性。1946年在保卫张家口的战争中他参加了阵地担架队,并任中队长。在战斗最为激烈时,他身先士卒,带领民兵冲向阵地救下40多位伤员。因此,他在前线入了党,成为寨口村当时唯一的一名秘密党员。回村后,他继续积极工作,1947年11月他组织群众开会时被叛徒带领敌人包围被捕。敌人把他带到北安河据点,施以酷刑,但他始终坚贞不屈、痛斥敌顽,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敌人被他的英雄气概吓得胆颤心惊,急忙把他押到北安河村西,与贺纪头等烈士一起杀害,就义时年仅29岁。

  邢春禄(1914-1947)徐各庄村人,牺牲前是昌宛七区武装部干部。他从小受苦,曾给地主做过短工,后随部上山,在区武装部工作。在艰险的对敌斗争中,他胆大心细,英勇果敢,是有名的神枪手。作战之余,他还积极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秘密发展农会,帮助发展壮大民兵武装。一次,他乘敌换岗之际,孤身引爆两座炮楼,被誉为“独胆英雄”,令敌胆寒。1947年12月中旬,为给平西根据地和我军征集军粮,昌宛县在七区狼峪区公所召开会议时,被叛徒杨塑的部队突然包围。当时我县大队因执行任务,保卫会议的只有区小队和民兵共30多人。为保卫县区干部突围,邢春禄所部同敌人展开了激战,由于他的枪法精熟,杀伤力强,吸引了众多敌人。激战中,他烧毁了文件,边打边撤到狼峪村西的石碾旁时,一颗罪恶的子弹射进了他的胸膛……烈士鲜血洒在了平西的土地上。

  范景祥(1905-1947)西埠头村人,出生于一贫农家庭,性格粗狂倔强。1943年参加并担任昌宛六区城工部交通员,后任村武委会主任。194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机智勇敢,工作积极,经常给平西地委收集、转送情报。1947年农历八月十六日清晨,驻苏家坨村国民党改编三营在特务李进久为首的暗杀团带领下,突然窜进西埠头村范景祥家,把他抓起来捆绑双手,逼他带路去剿山西我根据地。面对敌人突然袭击,范景祥只好上山与之周旋。当日上午,敌人发现上当后,非常恼怒,把他带回村里押到村南示众,威胁群众。后又把他带到苏家坨大乡队,绑在乡公所门外的一棵大树上进行严刑拷打、审问,面对敌人的淫威,他视死如归,守口如瓶。第二天,范景祥在苏家坨村南被大乡队杀害。

2

  徐德会(1911-1947)生于南安河村一个贫苦农家,1945年参加村农会的组建工作,后任农会委员。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工作积极。1946年秋,他奉命随区干部进入西山坚持斗争,1947年3月的一天,他随区干部区小队下山到寨口村召开群众会议时,被敌人包围。他当时患病体弱,依然奋力抵抗,为了能突出重围,他边打边撤,在寨口村车坡子中弹负伤。他深知自己突围无望,便拼全力掩护战友突围,在他弹药用尽时,因伤势重、失血多而昏了过去。被捕后,敌人逼问他村里农会情况,他一声不吭。敌人扒光了他的衣服,用皮鞭抽,用脚踢他,他咬紧牙关不说,这时,凶残的敌人一刀割下他的小便,他又昏了过去,苏醒过来,一直未开口。最后,敌人把他的头砍下来,挂在树上示众。徐德会烈士就这样被敌杀害了,但他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崔宝珍(1928-1947)徐各庄村人,出生在一个积极为革命工作的家庭,受家庭的熏陶,懂得不少革命道理。1945年冬,她与革命志士赵德旺相识,与其结婚后就参加了革命,任昌宛七区妇联委员,积极活动于七区各地。1947年11月她因怀孕临产而与丈夫在婆家休息,不久被婆家村里的叛徒向阳坊据点的敌人告了密,而双双被敌人抓获。在把他们带回据点的途中,敌人威逼她说出我根据地情况,并威胁说:“你丈夫是共产党的干部,跟着他就得死,只要你承认是八路、共党,并声明与他脱离关系就放了你,否则连你腹中的孩子也别想活。”她看也不看敌人一眼。这时敌人又用最卑鄙的手段折磨她,她始终就是一句话:“我誓死是他的妻子,革命不怕死。”敌人一刺刀扎在她的小腹上,挑出了她腹中的男婴,只听一声惨叫——我的孩子!她就倒在了途中的淤泥坑旁,时年19岁。

  贺纪头(1911-1947)南安河村人,出身贫苦,从小与老娘一起艰苦度日。1945年冬参加农村农会,并任农会小组长,在减租减息斗争中动员组织群众站岗放哨、征收公粮等工作,非常积极。1947年11月的一天,他与当地干部群众在西山罗卜地对地富进行批斗时,被温泉208师所部和当地大乡队对这一带进行的大围剿所包围,他突围后回到村里时被伪保长告密被捕。被捕后敌人用鞭打、火烤、水浇、冰冻等酷刑折磨他,问他是不是共产党,村里的共党、八路家属是谁,他只是一句话:说起共产党,我是不够格;谁是,我怎知道?由于他未吐露村里的情况,敌人没有实据准备放他,不想一位可耻的叛徒为拔掉眼中钉,又告到北安河敌据点,他终于被北安河伪大乡队杀害了,他的鲜血洒在了家乡的土地上。他虽然为革命牺牲了,但他作为为革命做出贡献的老区人民的高大形象,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为了纪念这些革命先烈,北安河乡人民政府于1984年在北安河村村东建造了北安河烈士纪念堂,设立纪念碑,以纪念先烈们的不朽功绩。纪念堂内,陈列着北安河地区为革命牺牲的12位先烈的照片和英雄事迹,以无声的肃穆祭奠着往昔战争岁月的惨烈,缅怀着这些英烈们的英勇和无畏。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