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觉寺院内有数通石碑,其中一通矗立在大觉寺山门内第一进院落的北侧御碑亭内,正面刊刻着明宣德三年(1428年)御制大觉寺碑文,碑文大致有三层意思,一是赞扬佛教功德,称赞其“广大包乎天地,光明超乎日月”;二是称颂当朝圣母皇太后之德,称皇太后有仁圣之德,而且“本乎天赋,清静自然”;三是皇家出内府钱修缮寺院,并更名为“大觉寺”。
大觉寺御碑亭
也许有人会问:这些与仁宣之治有什么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凡三千年,称治世、盛世者不算多。至明代有“仁宣之治”,是说明仁宗朱高炽与其子明宣宗朱瞻基共同缔造了一段历史上的清明治世。其中仁宗在位不足一年,宣宗在仁宗洪熙元年便即位,又在位十年,即仁宣之治大约有十多年的光景,这是汉族王朝最后一个载于史册的治世。
盛世治世,史家描述基本相似——政治清明、任用贤臣、重文修武、休养生息等等。仁宣两朝,几乎占据了这所有的盛世特点,明仁宗息兵养民,下令停止宝船下西洋、皇家采办珠宝等等,明宣宗则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重农惩贪,重用“三杨”,以致天下安定,经济发展,这些正是文化兴盛的基础。
御制大觉寺碑局部
根据大觉寺宣德三年碑文记载,大觉寺修缮,“木石一切之费悉自内帑,不烦外朝。工匠杂用之人,计日给佣,不以役下”。即修缮物料和人工费全部由皇家内府负担。除去皇室出内帑修缮寺院有积德行善之意,这更说明一个情况,即在仁宣之治的大背景中,皇室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拿得出巨额资金支持修缮工程。
综上所述,大觉寺在宣德三年的修缮,正是与仁宣之治社会背景紧密相关。因此才有了大觉寺修缮落成后“殿堂门庑岿焉奂焉,像设俨然,世尊在中,三宝以序,诸天参列,鹿苑鹫山,如睹西土”的盛况,以至于“万众仰瞻,欢喜赞叹”。由此,大觉寺奠定了今日之规模,寺名也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