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蔟
大蔟,
又名太蔟,
大(tài),古通“太”。
古代乐律名。
古乐分十二律,
从黄钟律标准音起,
按照一定的生律法,
在一个八度内连续产生十一律,
相邻各律之间都成半音关系,
黄钟律及后出的十一律便统称十二律。
十二律分为:
六个阳律(六律),
六个阴律(六吕),
大蔟为十二律中的第三律。
也是第二个阳律(六律)。
中国上古时代,
人们便把十二律和十二月联系起来。
依照《礼记·月令》上的记载,
它们之间的对应为∶
孟春之月,律中大蔟;
仲春之月,律中夹钟;
季春之月,律中姑洗;
孟夏之月,律中中吕;
仲夏之月,律中蕤宾;
季夏之月,律中林钟;
孟秋之月,律中夷则;
仲秋之月,律中南吕;
季秋之月,律中无射;
孟冬之月,律中应钟;
仲冬之月,律中黄钟;
季冬之月,律中大吕。
《月令第六》中“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大蔟。”孟春之月,太阳的位置在营室,黄昏时参星在南方天空的正中,早晨尾星在南方天空的正中。与孟春相配的虫是五虫中的鳞虫。相配的音是五音中的角音,相配的律是十二律中的大蔟。
律中大蔟,
正月雨水,
觉生寺内,
草木萌芽。
“皇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以施英韶。”
——《吕氏春秋》
“太蔟:太者初也,蔟者,萌也, 生之象也。于辰为寅。气中正月雨水,节交惊蛰。”
——《 中国音乐史》郑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