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FUN北京范儿
北京,世界上拥有博物馆最多的城市之一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文化宝藏
一物一景讲述大千世界,一书一画阅尽千年风华
聆听永乐钟声,仰望藻井星空
解码古乐梵音,探秘燕京八绝
北京交通广播推出系列报道“博物FUN”
带您穿越时光缝隙,解锁博物趣玩
每周一馆,听见京城心跳!
博物FUN
北京范儿
北京,世界上拥有博物馆最多的城市之一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文化宝藏
一物一景讲述大千世界,一书一画阅尽千年风华
聆听永乐钟声,仰望藻井星空
解码古乐梵音,探秘燕京八绝
北京交通广播推出系列报道“博物FUN”
带您穿越时光缝隙,解锁博物趣玩
每周一馆,听见京城心跳!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记者拍摄
走进三环边的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车水马龙的喧嚣立刻被古刹的清幽所取代。古老的柏树郁郁葱葱,殿宇的布局错落有致。这座博物馆由历史悠久的觉生寺精心改建而成,觉生寺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至今已经有290多年的历史。它承载着清代皇家祈雨的重要功能,同时还是清代的皇帝从紫禁城到西郊园林陆上交通的一个重要节点,因此在清代具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业务部副主任、博物馆馆员王申介绍,博物馆内收藏有古代钟铃文物500余件套,跨越了我国古代发展的历史。目前收藏最早的有西周时期的甬钟,一直到清代末年,包括民国时期的钟铃文物,承载着中国古代冶金、音乐、文化等领域的深厚底蕴。
近6000年历史的庙底沟陶钟(复制品)/记者拍摄
西汉羊角编钟(复制品)/记者拍摄
明代鹤纹钟/记者拍摄
明代弘治道钟/记者拍摄
古钟博物馆里有“钟韵洪鸣”、“敕建觉生”、“阅古钟林”等十大展厅,沿着层层递进的古建筑漫步探索,近6000年历史的庙底沟陶钟、形似羊角的西汉编钟、绕32圈才能读完文字的弘治道钟……一件件钟铃文物展开了活色生香的历史长卷。
在“质器庄严”展厅,雕刻精美的清代乾隆朝钟格外吸引目光。乾隆朝钟铸造于乾隆年间,研究人员认为它应该是乾隆时期上朝或者举行重要的典礼时所使用的铜钟。这口钟从上到下铸满了22条形态各异的飞龙,通体采用高浮雕的技法,铸造的纹饰更加细腻精美。往下看钟的裙部还铸有8个八卦符号中的乾卦符号,因此有乾隆之意。
乾隆朝钟/记者拍摄
来到最后一进院落,推开朱漆大门,镇馆之宝——永乐大钟静静地矗立在大钟楼内。这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钟身密密麻麻地铸刻着梵汉经文,展现了古代铸造工艺的登峰造极。永乐大钟历经三次搬迁,最终落户觉生寺内。老北京有一句俗话叫做“人过大钟寺,寺钟大过人”,这个钟就指的是永乐大钟。
永乐大钟是一级文物,铸造于明永乐年间,至今已经有着600年的历史。这口大钟通高有6.75米高,相当于两层楼多的高度,重量达到了46.5吨重,相当于6到7头成年大象的重量。大钟的外表面以及看不见的内壁都铸有汉文、梵文两种文字,一共有23万余字,几乎是没有瑕疵的,铭文之多当属世界第一。
在明代《长安客话》中记载说,永乐大钟“声闻数十里,其声谹谹”,描绘的就是在明清时期永乐大钟声音传播的范围大概能达到10公里之远。“而我们现在通过测音技术计算发现,永乐大钟的余音可以达到三分钟之久。”王申说。
永乐大钟/记者拍摄
大钟楼/记者拍摄
站在永乐大钟前,人们啧啧赞叹,纷纷举起手机定格画面。杜女士说,听说永乐大钟是从万寿寺移到觉生寺的,她就想趁暑假带孩子来看看这口钟。特别好,能收获很多知识。
来自福建的林女士在电视上见过永乐大钟,她和老伴退休了就想来看看这个国家宝藏。“太震撼了,我看到这个钟上刻的那些文字,由衷地起了敬意,真的太了不起了,你看明朝的时候就能够把这个钟做得这么庄严,非常高级。”林女士感慨道。
永乐大钟/来自网络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古代钟铃类文物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近年来,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充分利用古代建筑资源,致力于旅游、收藏、展览与研究,深入挖掘古钟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社教部干部、科学传播馆员靳莎表示,每到新年来临的时候,都会邀请公众进到博物馆里,一起通过鸣响永乐大钟为新年祈福,祝愿祖国国泰民安。公众可以聆听到600多年永乐大钟的钟声,这个活动至今已经举行了40多年。在中秋人月两团圆的时候,博物馆也会组织闻钟赏月的活动。
博物馆文创产品/记者拍摄
记 者 | 王琛琛
编 辑 | 王琛琛
主 编 | 程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