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古钟历史文脉,谱写钟博时代华章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成立40周年寄语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弹指间,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走过了40年的奋斗发展历程。值此博物馆成立40周年之际,谨向一如既往对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成立、建设与发展给予关心和支持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志愿者以及社会各界公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馆舍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觉生寺古建筑群和现代仿古建筑组成。觉生寺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建成于雍正十二年冬(1734年),作为清代皇家寺院,不仅是当时的礼佛场所,更是清代皇家祈雨的重要场所,同时还是清代皇帝往返于西郊园林与紫禁城之间陆上交通的重要节点,是皇帝驻跸或休憩的场所。因寺内悬有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大钟,被称为“大钟寺”。1957年,被公布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前身——大钟寺文物保管所成立。1984年11月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自此之后,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唯一一座集古钟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为一体的专题类博物馆。1996年,觉生寺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还先后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北京市廉政教育基地”等,履行着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四十载筚路蓝缕,四十载春华秋实,一代代“钟博人”秉持“收藏展览研究,弘扬传统文化”的宗旨,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接力奋斗,久久为功,深耕钟铃文化传承发展,激扬时代之音。
我们忘不了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第一任馆长塗桂英同志。在博物馆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她克服重重困难,带领馆内其他同志整治环境、征集文物、编写陈列大纲、制作展览、修缮大钟楼等,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奠定了基础。塗桂英馆长把精力都奉献给了博物馆文博事业的发展。我们深切缅怀她的优秀品格和崇高风范,珍惜她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把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我们忘不了1982年1月1日零点,大钟寺文物保管所成立后的第一次“辞旧迎新”撞钟活动。自此之后,“辞旧迎新 鸣钟祈福”活动作为博物馆的品牌活动延续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42届。在《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博物馆之城建设专栏中,“钟鸣祈福”列在了“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之中。作为博物馆传统节日活动重要组成部分,凝聚民族情感,厚植家国情怀。
我们忘不了1996年,博物馆与原北方交通大学交通运输系(今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正式开展合作,并设立志愿服务基地。随着志愿项目的深入开展,周边各大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纷纷与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2016年,志愿服务团队更名为“谹谹之声”志愿服务队。每当您漫步在博物馆里,总会看到一群利用自己课余时间到博物馆进行志愿讲解服务的大学生。同时,科普志愿者们也通过自己的特长,在云展览、云讲解、海报宣传等各方面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和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成为了博物馆中最为靓丽的“风景线”。
我们忘不了2014年10月16日,历时近三年的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在完成古建大修、展览改陈、基础设施改造等工程项目后,重新对外开放。改造后的“古韵钟声”展览分为十大主题,展览面积3000平方米,成为公众了解中国古代钟铃文化的重要窗口。从建馆之初很小的简单陈列,到如今3000㎡的钟铃文化展览,漫漫耕耘路,凝聚着几代博物馆文物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充满了艰辛与汗水,收获着喜悦与希望。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科研顶层设计,制定实施《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科研工作三年规划(2024-2026年)》等,为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十四五”以来,博物馆先后申请并完成北京市文物局科研课题7项、在研课题2项,课题研究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在各类期刊、著作等发表学术论文、文章22篇,进一步填补本馆相关科研工作空白。博物馆先后申报并完成《觉生寺中路古建筑结构安全检测及监测》等项目,为掌握永乐大钟钟架和觉生寺中路古建筑结构安全状况提供了依据。
我们不断优化社会教育功能,打造重点文化品牌活动。持续开展“闻钟赏月”“辞旧迎新·鸣钟祈福”文化体验活动,将传统与创新结合,推广中国古代钟铃文化。我馆“谹谹之声”志愿服务项目被国家文物局、中央文明办公布为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志愿服务队年度服务时长超6000小时,线上线下接待观众十数万人次。
我们探索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使其成为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我们从藏品的造型或纹饰中提取元素,设计开发古钟冰箱贴、书签等共计24款文创产品。文创空间于2024年9月1日开始试营业。满足观众在深度体味博物馆文化的同时,将“博物馆文化带回家”,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我们集中宣传展示博物馆特色,履行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配合央视新闻频道国际博物馆日特别节目《遇见博物馆》,开展线上直播讲解,总观看量387.4万人次。《镇淀之宝之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运河之上:大钟寺古钟探秘 岁月留声谱华章》《馆之重器:一见“钟”情,共赴博物馆之约》《开箱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等节目相继播出,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北京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多次进行宣传报道,博物馆传播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成立40周年,觉生寺建成290周年。博物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赓续古钟历史文脉,谱写钟博时代华章”为主题,策划推出系列活动,以公众性、参与性、互动性,回应广大观众对于中国古代钟铃文化、觉生寺历史文化等内容的新期待。
这一年,我们推动博物馆文化供给侧改革,助力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提升。我们聚焦钟铃文化和觉生寺历史文化,通过设计第8届“钟铃之声”青少年社教系列活动,开展“集福盖宝”主题印章打卡,推出《谹谹讲堂》系列专题讲座,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这一年,我们加强馆校合作共建、共同育人,竭力打造 “第二课堂”。我们探索小学校外教育基地建设,助力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社会科学教育水平;与高校开展“红色1+1”支部共建,助力博物馆和学生良性互动发展;依托“钟王杯”青年志愿者风采展示系列活动,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博物馆社教工作;积极培育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在博物馆落地生根,强化使命担当。
这一年,我们设计推出博物馆全新IP形象,为博物馆社会教育及对外宣传注入新活力。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我国的传统圆形铜钟,代表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博物馆致力于教育与研究的价值观。通过“吉庆寻缘”活动,邀请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为全新IP形象命名。
这一年,我们深入挖掘中国古代钟铃文化,在展览展示中不断阐释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打造《警钟长鸣》展览,通过敬畏之心、修齐之律、教化之音三个主题单元,分别从敬畏、规矩、教化三个方面阐释古钟警示文化内涵,不断发挥廉政教育基地警示教育作用,弘扬传统古钟文化、倡树廉洁清风正气。
这一年,我们将推出钟铃文化主题出版物,在成果转化中推动博物馆学术科研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中国古钟研究(第一辑)》将进一步集中展示近年来关于中国古代钟铃文化的研究成果,增强学术交流;《永乐大钟》着力解决广大学者研究永乐大钟时,因文物体量大、字数多、内容繁杂而无法全面认知文物、掌握文化信息的问题,为永乐大钟学术研究成果的资源开放和共享迈出深远的一步。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中国古代钟铃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都将保护、研究、阐释、传承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讲好古钟故事、传播“钟铃之声”,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古钟历史文脉。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回顾四十年发展历程,汲取的是奋进力量。面对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将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开拓的思路、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坚实的步伐,不断彰显中国钟铃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谱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北京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 何沛
2024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