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科研动态 |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觉生寺祭坛祈雨研究》课题顺利结题

日期:2023年12月21日    来源:

字号:        

  科研动态

  为贯彻落实“政治铸魂、学术夯基、人才固本、制度立正”的指导思想,深化钟铃文化和觉生寺历史文化研究,不断提高文物科研创新能力,激励博物馆业务研究人员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科研动态”专栏正式上线。本专栏将陆续推送本馆科研工作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搭建一个有益于学术交流的平台和了解博物馆科研工作的窗口。敬请关注!

  

  2023年12月6日下午,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主持的北京市文物局科研课题《觉生寺祭坛祈雨研究》结题评审会在博物馆内召开,经专家评审,顺利结题。

  课题组邀请了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馆员、原北京古代建筑研究所所长侯兆年,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原历史文博系主任顾军,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副所长、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阚红柳,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研究馆员张敏,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龙霄飞,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王晓静共6名专家参加结题评审论证。

  

  结题评审会上,课题负责人程呈首先向与会专家从课题内容、进度安排、人员分工、课题成果和延续课题计划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汇报。各位专家逐一点评,侯兆年研究馆员指出该课题选题准确,有实用性,能够为大钟寺今后研究和展览工作提供实用成果,课题提出的佛教庙宇承担国家功能的观点为宗教建筑服务皇家功能提出了新的证据。顾军教授认为课题对于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考证和梳理,史料详实丰富,考据细致,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希望能够以此为基础对于清朝的祈雨文化进行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的研究。阚红柳副教授认为课题成果史料丰富、方法得当、逻辑严谨、结论合理,对觉生寺历史及功能研究有很大推进,有助于后续展陈利用和文化传播。张敏研究馆员认为课题通过大量史料梳理厘清了关于觉生寺的几个问题;课题得出的觉生寺祈雨在清代国家祭祀体系中作为宗教建筑而承担了具有“公”的性质的国家祭祀职能的结论,凸显了觉生寺的重要地位;建议将觉生寺祈雨放到常雩大祀之下的整体祭祀体系中去深入研究。龙霄飞研究馆员认为课题内容与成果是对觉生寺功能、定位的深入探讨,对觉生寺祈雨的缘由、祭坛情况及祈雨仪式都做了很好的梳理研究等。王晓静研究馆员认为课题为研究清代的大雩礼及帝王祈雨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成果深化了人们对觉生寺历史功能和历史地位的认识,也是研究清代礼制的珍贵史料。与会专家一致同意课题结题。

  

  该课题是从博物馆工作实际出发,以觉生寺历史功能“皇家祭坛祈雨”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文献学研究方法、田野调查、综合研究和比较研究等多种方法,对觉生寺皇家祭坛祈雨进行了综合性的详细考证。课题完成了对觉生寺祭坛祈雨流程、参与人员、经费、用具等情况的梳理;对觉生寺“大云轮请雨”祭坛坛场复原图、器物复原图的绘制;对圆明园山高水长处搭建觉生寺大云轮祈雨祭坛的问题进行初步探究;对觉生寺祭坛祈雨在清代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地位进行初步探讨;对永乐大钟“非祈雨不鸣”相关问题的初步考证,并最终形成了《觉生寺祭坛祈雨研究》报告。课题成果为解决一些关于觉生寺历史功能相关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时纠正了永乐大钟“非祈雨不鸣”的讹传;为进一步突出觉生寺所承担的祈雨祭祀功能,研究觉生寺在清代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基础;为突出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的特色优势,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