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长者版

碣石村观音洞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28日

       天然洞穴是人类最早的一种栖身之所,也是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之一,门头沟区很多地方存有溶洞遗址,而在洞内及洞前方建造的佛寺道观依附于溶洞之中,称之为石窟寺。如百花山上的胜泉岩遗址,妙峰山南庄村的滴水岩天泉寺,以及斋堂镇向阳口村的大悲岩观音寺遗址都属于石窟寺类建筑。一般洞穴的形成要比建造其中的寺庙早很多。这些洞穴大多洞室开阔,光线充足,洞壁严密,冬暖夏凉,是僧道修行绝好之处。为配合开展文物普查工作,门头沟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于2009 年10 月对位于雁翅镇碣石村西南方向的观音洞进行了复查,同时对洞内情况做了详细记录。

       洞坐落在雁翅镇碣石村西北约二三里的大洞山山顶处。坐东朝西,为石灰岩体构造,洞内宽9 米,进深14 米,高约8 米,洞口宽3 米,洞口径长6.8 米,洞口砌墙厚60 厘米。洞的形状从外到内逐渐内收,呈半圆形,洞内宽敞开阔,观音寺坐落于洞内。进入该洞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洞内遗留下来的砖石瓦砾,似为明代遗物,从现存房屋遗址来看,应有南北配殿各两间,洞的尽头建有平台,台上修石质莲花须弥宝座,座上供奉观音像。同时洞壁上有数个大小不一的天然石窟,作为供奉小佛像的石窟佛龛。据村中老人讲,洞内佛像雕刻精美,正中观音像为木质雕刻,观音洞因此而得名。1958 年文物普查档案中,曾登记有泥塑涂金菩萨坐像一尊,高1.2 米。

碣石村观音洞外景

       佛像前原有供桌,桌上有香炉、托盘、木鱼等供僧人信士烧香念佛之用。现洞内仅存房屋基址,砖石散落其中,残存部分琉璃构件,洞内建筑荡然无存。

       洞口石墙为就地取材山石垒砌,白灰抹面,墙面涂朱红,佛教中以黄、红为尊贵,用朱红作建筑色就较为持久,而且便于与民间其他建筑相区别,利于度人。京西门头沟的很多寺庙建筑都是采用红色作为主色。门为两扇页,洞顶设有开扇窗。琉璃瓦铺外檐,洞外曾建有供人上山烧香休息之用的茶棚,现存遗址。洞北有一口古井应供寺内僧人取水之用,洞旁几棵柏树苍劲挺拔,恰逢金秋十月,远眺观音洞,满山红叶,风景秀美。为便于游人上山,从村口通往该洞的山路已于2007 年修通。该寺规模不大,但庙产不小,周边一百多亩土地,皆为寺产。其在当地的影响力可想而知。据说观音寺僧人会治疑难杂症,自然吸引众多祈求健康平安的善男信女来此烧香求医,以达到祛病驱邪的目的。

       该寺完全被损毁是在“文革”十年动乱时期,当时破坏分子拿着工具上山拆寺,将寺内佛像及陈设物品全部砸毁,寺内建筑全被拆除,并将僧人赶走,观音寺由此荒废败落至今。

(马 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