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长者版

寻访烧窑峪摩崖造像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1日

       烧窑峪是延庆县旧县镇西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平时很少有游人光顾。然而在村北1 公里的山崖上,却隐藏着一处鲜为人知的摩崖造像。那些神态各异的神仙无形中给这个小山村增添了几分神秘。
烧窑峪摩崖造像位于烧窑峪村正北约1 公里的山崖二层断崖上,坐北向南,距地表约100 多米,距崖顶6 米。盘山小路越来越窄,猛然间,右手边突然变宽,眼前是一座长方形洞窟。洞窟不是很大,面阔3.5 米,进深3.3 米,高只有2 米,殿内石台上供奉着三尊圆雕造像,宽衣博带,双腿盘坐。中间造像双手置于胸前,两侧一像手持石杵,一像手持法器。从方位上看,应该就是村民们所说的“三官殿”。所谓“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道教宣称三官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即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人们对三官的信仰来源于原始社会宗教中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在原始社会,天、地、水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没有它们,人类就无法生存,因此人们常怀敬畏之心,虔诚地顶礼膜拜。

烧窑峪摩崖石刻“娘娘殿”  

       上世纪60 年代,村里的知青带头把石像推到山下,直到1997 年夏天,村民才将这三尊雕像再次搬运到殿里,但是三尊造像的头却再也找不到了。

       从三官殿前行几米就是中殿,洞窟坍塌得十分严重。殿前有一块从崖顶塌落的巨大岩体。洞窟比较开阔,面阔4.85 米,进深2.1 米,高2 米。洞窟内造像残损较为严重,现存高浮雕造像11 尊。从现存遗迹分析,中殿具有一定的规模。洞窟后壁雕刻有仿木斗拱和饰以莲花图案的仿木构件。中殿俗称真武殿,洞窟正中为真武大帝造像。像为坐式,头部残损,身着铠甲、玉带,左手放于左腿之上,掌心向上掐诀,右手空握。真武即为玄武,与青龙、白虎、朱雀同为古代四方之神。按古代星象学,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组成龟形,其下有腾蛇星,因此玄武常为龟蛇合体的形象。因其位于北方,属水,其色玄,故称玄武。按道教的说法,玄武生于黄帝时,为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为净乐国太子,入武当山修炼,久而得道,被玉帝册封为玄武真君。宋真宗时,改玄武为真武。

       明朝初期,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了皇位。传说在燕王的整个行动中,真武大帝都曾显灵相助,因此朱棣登基后,即下诏特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大规模地修建武当山的宫观庙堂。同时,永乐皇帝还宣扬自己是‘真武’的化身,据说武当金殿真武金像,即按朱棣相貌塑成。在帝王的推崇下,真武信仰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

中殿雷公造像

       传说中,以真武大帝为中心,形成了庞大的神仙谱系。金童(周公)玉女(桃花女)、水火二将为侍神,青龙、白虎为护法神,王灵官、五百灵官、六甲神将、雷部诸神、赵公元帅、关天君、温元帅、马天君等为役神,圣父、圣母、斗姆为尊神等。这一谱系将天堂、地狱、鬼魂世界的各种神灵包容在一起,成为一个具有无限法力、无所不能的神仙体系。烧窑峪中殿容量有限,且雕像大多风化严重,很难辨识,从形象上初步分析,在真武大帝两侧分别侍立有金童、玉女、龟、蛇二将、雷公等诸神。其中以尖嘴、鹰爪、左手执楔、右手执槌的雷公形象最为突出。
西殿俗称娘娘殿,与中殿相连,形制较为规整,面阔3.6 米,进深1.9 米,高2.35 米。殿内保存高浮雕造像10 尊。洞窟后壁中央端坐三尊石像,均为中年端庄妇女形象,双手交于胸前。从形象和传说分析,应为碧霞元君(泰山娘娘)、眼光娘娘、送子娘娘等神。

       碧霞元君信仰是泰山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碧霞元君的来历也十分复杂,有黄帝所遣玉女说、简狄说和原始部落首领说等,一般来讲,道教认为她是东岳大帝的女儿,又称为泰山奶奶、泰山老母。农村中常见的娘娘庙、奶奶庙等大多是为祭祀碧霞元君而建。“碧霞元君”封号始于宋代,明清时期有关碧霞元君的信仰得到较快发展。
烧窑峪石窟供奉的碧霞元君、眼光娘娘、送子娘娘, 其神三位一体。或说皆为元君化身,或说系三姊妹, 或说眼光、送子两神为元君的下属。传说眼光娘娘主治眼疾,又演化为无所不治。史载明神宗之母曾患眼疾,遣官祷神得愈,特铸金阙、铜钟答谢神恩。至今仍有不少香客于神前讨香灰作“药引子”。也有说眼光娘娘主光明,延伸为主宰人的前程,所以求富求贵求平安者不乏其人。而延庆烧窑峪也有类似传说,在娘娘庙的石台上有一深0.25 米、直径0.3米的水坑,当地的老乡传说,要是谁眼睛有毛病了,直接在坑里取点水就可以治愈。“送子娘娘”,顾名思义即赐子的神,而且她还能保佑儿童健康成长。

       碧霞元君作为泰山神体系中的一员,掌管着人间的生老病死,旦夕祸福,而尤为满足女性信徒信仰的需要,成为古代妇女的守护神。烧窑峪娘娘殿除供奉三位娘娘外,还供奉着三位娘娘的侍女和书吏。

       烧窑峪摩崖造像是目前北京地区已发现的道教题材的龛窟中规模最大的一处,现存圆雕、高浮雕造像24 尊。在东侧三官殿西岩壁上还保存着一处高0.9 米、宽0.61 米的摩崖石刻,字迹模糊不清,隐约可以看出有“万历”等字,可能记述了石窟的开凿年代。明清时期道教虽然逐渐走向衰落,但在皇家和民间道教信仰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尤其是明代嘉靖皇帝笃信道教,在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道教的发展。延庆地区至今仍然还保存着十多处真武庙、多处泰山庙、三官庙遗迹,在千家店朝阳寺、花盆关帝庙等处至今依然保留着娘娘信仰习俗。此外,在延庆地区还有很多奶奶顶、奶奶庙、娘娘庙之类的古地名。这些古迹虽然没有烧窑峪摩崖造像完整,但从另一侧面也反应出延庆地区明清时期道教传播情况。

(范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