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长者版

巍巍大房山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8日

       今房山之名由来已久。据《房山县志•地理》载:"大房山,古名大防山。自元改建房山县。"大房山这座西部名山,其主峰猫耳山就位于长沟峪北面。沿长沟峪古道行至长沟峪村西尽头有一上山小路可直达猫耳山顶峰。

       猫耳山是多条山脉交汇之处,远远望去两山峰形似猫耳状,故名。猫耳山顶峰名为茶楼顶,山顶古迹众多。今存金代灵峰寺遗址、摩崖造像及刻于岩石之上的古围棋盘。《房山县志》载:"茶楼顶,西南自茶树庵,东北至东岭之风口鞍。旧志谓境内惟此山最雄,峰峦极秀者是也,为大房山脉中之正峰,本脉诸山无加其上者。据民国五年农商部所调查,京西诸山在一千五百米突之间者,妙峰、大安二山外即长沟峪之北岭,上有金章宗歇凉台,已圮。又有灵峰寺,寺圮而碑存。邑人于此采木叶为茶,故名。又名茶炉顶。"

猫耳山明代土地爷摩崖石刻

       文献中提到的金代灵峰寺,今遗址犹存,位于猫耳山南坡阳面。这里地势平坦(当地人称之为大平台),寺院坐北朝南,规模宏大,遗址上长满小树,地上散落大量青砖、汉白玉条石、柱础等建筑构件。遗址东南角存有一石碑,这就是《房山县志》中提到的《金代灵峰寺碑记》。该碑为汉白玉质,平躺地上,碑阳朝上,首身一体,圆首,额书"房山灵峰寺记",金明昌三年(1192)立石,碑身共18 行,满行36 字,皆隶书,其中的部分文字已漫漶不清,文曰:"……揖河汉□视诸郡水陆原□历□□瀑布南下三里泉石最幽……起之肇自隋唐□□庙容如之□然雕镂玉石皆……"。该碑是研究金代灵峰寺建寺历史的重要文字资料,遗憾的是碑横躺于乱草荒冈之中,无人问津,若不及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碑身字很快将剥落殆尽,灵峰寺之建寺历史便无从考证。

       关于灵峰寺的创建年代最早可追溯至隋代,历唐、辽、金扩建至现在规模。据《房山县志》载:"金章宗歇凉台,旧志云城西(当云西北)二十里(当云二十五里),茶楼顶上遗址犹存,刘琴斋景物略云:久就荒芜,苔阶藓础,横卧榛莽中,其址颇宏厂。按灵峰寺在大房山阳长沟峪之北,俗名上寺。其碑皆隶书,为金苏敬安撰,今撮其略曰房山南下三里泉石最幽奇处,旧有梵宫,肇自隋,唐光启(唐僖宗年号)二年重建"。正式命名为灵峰寺始于辽,取灵山鹫峰之意。"辽中有章上人者,声闻朝省奏请名额取灵山鹫峰之义,敕赐今名时重熙十五年也"。1153 年金海陵王建中都,后于大房山建金陵,并将此地更名为"奉先","明昌二年,改县曰奉先,属如故。"

       灵峰寺属于奉先县之陵寝寺院,不仅为金代著名佛寺,同时也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金代行宫,为当时朝廷所重视。如今站在灵峰寺遗址上已经看不出古时的建筑格局,唯有留存至今的残碑断瓦,印证着古迹苍老的历史。

       过灵峰寺遗址向北眺望,猫耳山东、西二峰近在咫尺。继续向北攀登大约40 分钟,可到二峰山脊处,明代摩崖造像及古围棋盘就位于顶峰山石上。
明代土地爷摩崖造像坐北朝南,雕刻在一整块不规则的青石上。二神像并排端坐,左刻土地爷,为一平易近人老者形象,头戴高官帽,面容微笑,大耳下垂,有胡须,面部比例匀称,局部略有风化,身穿长袖袍,右手下垂,左手端平至胸部,两鞋外露。土地爷是民间普遍信仰的众仙中级别最低的神。右刻武将,头戴钢盔,护脖帘微微卷起,两眼圆瞪,身穿铠甲,右手握宝剑触地,左手叉放于左腿上,雄姿威武神圣,神像面部及双腿风化严重。

       二神像右侧刻两行题记,文曰:"大明天启元年造土地爷」四川僧本心石匠李见"。在房山圣水峪村的一处摩崖造像旁,也刻有"石匠李见"的题记,李氏刻工对研究明代石刻艺术具有重要价值。房山地区摩崖造像多以佛教题材居多,而以道教中的土地神作为素材的较少见。

       该摩崖造像西约5 米处存一古棋盘,棋盘刻于一表面平滑的大青石上,棋盘呈正方形,由19 条纵横线组成361 个交叉点,棋盘上每个小正方格长、宽均为3 厘米。围棋盘上有五个星,最中间的称"天元"。"元"是第一的意思,"天元"意为天空最高点。围棋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至迟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该棋盘是古代石刻中的艺术珍品,今仍可容两人端坐对弈。

       关于该古棋盘还有一段传说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两仙翁在此对弈, 两位仙翁分别是南极仙翁( 又称南极真君、老寿星)和北极仙翁( 又称北极星君、玄武大帝),南窖一村民上山打猎时,路过此地无意间看到二仙翁在下棋,他越看越着迷,忘了下山时辰,这时天色已晚,他着急地往山下赶路,回到家后,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后来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刚才是到了天上,遇到了神仙,正所谓"天上一天,地下一年"。

       沿山脊向东可直达猫耳山东峰,峰顶今存一尊石刻佛造像,刻于岩石侧面,坐北朝南,佛头无存,年代不详。山石呈三角形,佛像结跏趺端坐,身披袈裟袒胸,衣纹折线纹理清晰,以右手露于右膝,指头触地做触地印,以示降服魔众;左手当胸,手心向上结定印。腹部衬衣刻工精细,中间系蝴蝶结。整尊佛像风化严重,佛头被盗走,周围未发现题记,但从雕刻手法来看,与其旁边不远处的土地爷摩崖造像雕刻方法相同,疑为明代刻工李见刊刻。

(马 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