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旧京石舫
明清时期,中国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无论江南私家园林,还是北京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高峰。为体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园林离不开造山与水景,而在水景中,又离不开画舫,"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因此在造园艺术中,"舫"占了不小的分量。
所谓"舫",是仿造舟船造型的建筑,常建于池湖水畔岸边,江南有南京熙园"不系舟"、苏州拙政园的"香洲"、退思园的"闹红一舸",北京有北海公园画舫斋的画舫等等,但都是半截船头的木结构。最有气派的,当数皇家园林和权贵赐园的石舫,如颐和园的石舫、燕园的石舫与圆明园的活画舫。
颐和园清晏舫
颐和园的清晏舫,位于昆明湖西北部,是皇家园林中的杰作,也是旧京最有代表性的石舫,中外游人莫不到此观赏留影。清晏舫,简称石舫,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清漪园时期,全长36 米,船体用大小不等的青白石雕砌而成。初建时,上部的舱楼为传统木构,分前、中、后舱,后舱为二层,舫中有精美文物书画陈设。乾隆帝对此舫情有独钟, 十分欣赏, 曾为它赋诗48首。其中一首:"雪棹烟篷何碍冻?春风秋月不惊澜。载舟昔喻存深慎,盘石因思奠永安。"寓意江山永固,稳定平安。只可惜百年后, 咸丰十年(1860年)石舫上的木质结构被英法联军焚毁,仅剩下石基座。光绪十九年(1893 年) 兴建颐和园,重修石舫时,将中式木舱楼改建成西洋式雕花屋顶,石舫两侧加刻拨水轮,舱楼方向与舫体方向相反,舫名也改称清晏舫,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了。
北大未名湖石舫
现今北京大学未名湖湖岛东岸的石舫,曾是乾隆朝权臣和赐园淑春园中的石舫。始建年代略晚于清漪园石舫,也是仿照其规制建造但略小的石舫,全长22 米,宽6 米,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贵赐园水景构筑,当年必定是风光无限。凭它昔年接待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游赏,以及使团中画家威廉•亚历山大的石舫写生画,还有日后光绪帝生父奕《咏石舫》中将其比喻成姜子牙、严子陵钓台,可以想见当年的风貌。但自从嘉庆登基,和获罪后,赐园易主,世事沧桑,轩楹成为劫灰,但石舫尚存,难免使奕感慨万千,临流凭吊了。和二十大罪状中就有" 僭侈逾制"这一条,实指其园寓点缀与皇家园林无异,石舫等构筑仿清漪园规制。当年的石舫基座仍存在未名湖中,它见证了两百多年的历史,北大学子和游人都喜欢站在石舫上观赏四周景色,并且以博雅塔为背景留影。
本文要介绍的第三座石舫,乃是圆明园中的活画舫,它位于福海东南别有洞天景区(圆明园四十景区之一),时赏斋院临湖岸边,始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长20.9 米,宽5.2 米。乾隆帝有诗赞美它:"近水筑长屋,砌石肖舫式。流水窗前过,行云天上披。"并赐名"活画舫"。虽说是"长屋",实际是完整的石舫,四周环境清幽,景似山村水郭佳境,周遭有纳翠楼、韵云斋、片云楼、青云片、眺爽楼等亭台楼阁,乾隆、嘉庆二帝在此游憩频繁,吟诗多首,嘉庆甚至称此处"景冠御园"。可惜此景区毁于1860 年英法联军之火,此石舫亦只剩基座,因年月深久,曾被淤泥所淹盖,直到新中国建立后,1985年修整山水原貌时清理出来。现舫基石件基本完整,游人可登舫观赏四周景色,其侧石山上的方亭,还可供游人休憩。
以上是本文介绍的旧京三座石舫的概况,今日所看到的也只是它们的基座。至于昔年舱楼木结构的形式,已难稽考。所幸侯仁之教授有《燕园一粹》(记北大未名湖中的小石船)曾载于《燕都》杂志,提供了勺湖石舫的写生画上舱楼,系1989 年阿兰•佩雷菲特(法籍院士)赠书所载。而颐和园学会秘书长翟小菊说,该园档案中尚有清晏舫舱楼的老相片,只是已很模糊,尚待发表,相信不久将问世。只有圆明园的活画舫尚无舱楼形象,成为了舱楼之谜,我们也只能从乾隆与嘉庆咏舫的诗中,领略些许了。
(宋惕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