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长者版

凭吊「四烈士墓」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26日

       在人流如织、人声喧闹的西郊动物园,也有数处宁静之地,如畅观楼、宋教仁纪念碑、农事实验场旧址、彭杨黄张四烈士墓遗址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笔者曾寻访过此园的文史古迹,此次是专为凭吊四烈士墓而来的。在公园南大门内西北向不远,荟芳轩湖面之东南有一片宁静的处所,环植松柏与竹林,这就是多年阔别的四烈士墓了。我经过几次问路,才从环卫工人那里打听到这块墓地。
墓地坐南朝北,面积约100 平方米,北向靠后为花岗石长方台,台前有麻石供桌,台上为汉白玉石质墓碑,上书"彭杨黄张四烈士墓遗址",填金漆字,碑长约2 米,高约1 米,碑后为烈士事迹,全文如下:
"四烈士墓"是辛亥革命时期为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党人彭家珍、杨禹昌、黄芝萌、张先培之墓。
彭家珍,蜀金堂人,年二十五,清陆军士官。公元1912 年1 月26 日因行刺阻挠清帝退位之顽固派良弼不幸捐躯;后为孙中山先生追授大将军衔。
杨禹昌,蜀资州人,年二十八,清陆军学校教习;黄芝萌(黄之盟),黔贵定人,年二十三,清陆军测绘学堂毕业生;张先培,黔贵阳人,年二十四,清贵胄陆军生。公元1912 年1 月16 日杨黄张及同仁谋刺清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未遂被捕遇难。同年8 月6 日彭、杨、黄、张遗骸合冢于此,建"四烈士墓"。
1966 年8 月21 日该墓被毁。
为缅怀英烈,1990 年7 月10 日在旧墓遗址建立此碑,以供凭吊。北京动物园。

       作为墓志,以上记载也只能如此简明扼要。按昔年所存资料,亦可补充数语:杨禹昌在辛亥武装起义后,南下参加同盟会,重返北京,密谋策应南方革命。联系在天津与北京的同盟会党人黄芝萌、张先培等,实施对袁世凯之谋炸,惜事未成,不幸被捕,慷慨就义,足使袁贼与清廷丧胆。
彭家珍,在辛亥武昌起义后,先后担任同盟会京津军事部长、蜀军北伐副总司令。1912 年1 月他为扫除敌后起义障碍,配合革命军北伐,决心诛锄袁世凯、良弼、载泽三敌酋,亲自炸死良弼时,亦因重伤,壮烈殉国。原墓志有文:"辛亥秋,国人群起锄专制,大将军以炸清军谘使良弼殒命,大局遂定,民国以成。"同年3 月,临时大总统孙文率国务卿士、文武将吏,致奠革命死义诸烈士之灵,在祭文中有"而我老彭收功弹丸"之句,指的就是彭家珍烈士。
20 世纪60 年代时墓地规制较大,周20 米见方,有大理石栏杆,正方形,面积400 平方米,平台四角有彭、杨、黄、张之墓,平台正中为八方形柱石,四面刻烈士名,一侧有四烈士营葬记碑。《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记载:"1912 年1 月26 日革命党人彭家珍炸良弼当场殉难, 良弼越二日死。"
在墓区徘徊时, 笔者想到四烈士之壮举并非孤立事件, 在此之前尚有1911 年4月27 日( 旧历三月二十九日) 黄兴、赵声、林觉民率广州起义军起义,次日失败,死难八十余人,后来收烈士遗骸七十二具,葬于城郊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1911 年10 月10日(旧历八月十九日)刘复基、彭楚藩、杨洪胜因策划起义于武昌被害,武昌新军起义,辛亥革命爆发。1912 年1 月2 日直隶滦州新军起义失败,死难数十人。北京西北郊建有纪念塔与陵园,有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等十四人衣冠冢。也正因有无数先烈为推翻帝制,缔造共和,前赴后继,英勇牺牲,才有中华民族的复兴与福祉,这是我们应永远铭记的。
时值夕阳西下,秋风乍起,四烈士墓园的竹林簌簌作响,劲节内发金光,忽然有群喜鹊在松柏树梢喳喳鸣叫,似乎在为游人送行。我心想此行不虚,受教非浅,时光若倒流百余年,慈禧游憩于畅观楼,黎民百姓哪能进入此园观赏?此时天色已晚,笔者在感慨中匆匆离园,眼前已是车水马龙,万家灯火了!

(宋惕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