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兰坡珍邮与往事回忆
由于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本人有幸与文物考古以及地质古生物学方面的专家学者相识、受教。在往日的来信中,有两封贾兰坡先生的亲笔信,弥足珍贵。这两封信都是贾老在上世纪90年代写的。当时本人在北京燕山出版社《燕都》期刊任主编,经张森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介绍,登门拜访过贾老,请他提供中国地质古生物学奠基人名单。
1990年7月25日贾老来信,不仅提供了名单,而且附寄了部分奠基人的合影。贾老在信上写道:“兹奉上照片上的全体名单,请查收。名单经许多人回忆,才查对清楚。如果是目前,则无法弄清了,因照片上的人,只有王恒升老先生尚健在。照片是1933年夏摄于葛利普的住所。”
1990年10月22日来信说:“我手中存有大批周口店的老照片,在学术上有很大价值,我保存了半个多世纪,国际上拟在国外出版,我认为最好在中国出。贵社印的《北京文物》颇佳。能否由贵社出?保存的底版太多。如果您们有意出的话,可否来舍下一趟,看看材料,谈谈办法?”此事因当时社里资金等问题未能办成,但贾老与张森水(笔名路石)有关周口店遗址的文章与照片随后在《燕都》陆续刊登。
中国地质古生物学部分奠基人合影,经贾老调查,前排左起:章鸿钊、丁文江、葛利普、翁文灏、德日进。中排左起:杨钟健、周赞衡、谢家荣、徐光熙、孙云铸、谭锡畴、王绍文、尹赞勋、袁复礼。后排左起:何作霖、王恒升、王竹泉、王曰伦、朱焕文、计荣森、孙建初。
中国地质古生物学部分奠基人合影
本人1947年考入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英语、国文、历史、哲学是必修课,地质是选修课。想不到这门选修,使我终身受益。开始是经常要去北大红楼西门外的地质系,或听课,或参观古生物化石,特别的是小院中庭外有一座葛利普的墓。校园内有外国人的墓,令人奇怪,但也说明葛氏对中国地质学的巨大贡献。墓碑长约两米,高约1米,正面上方有葛氏侧面圆形侧面像,上端为生卒年份1870—1946,中刻“葛利普教授之墓”楷书填金,下端为葛氏英文姓名。石碑背面的铭文是:“著名美国地质学家。1920年应聘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和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学主任。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创立会员之一。葛氏在北京大学和地质调查所从事地质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二十余年,对我国地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曾建议和参加编辑《中国古生物志》,撰写《中国地层》等专著及论文200多种。葛利普教授1946年在北京逝世。根据他生前愿望在北京大学沙滩地质馆为他建了墓。1982年7月迁此。”据查,1926年周口店遗址发现猿人牙齿,葛氏为之定名“北京人”,随即请加拿大人类学家步达生与地质研究所所长翁文灏达成两年发掘计划,为1929年12月2日裴文中在下洞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开创了机遇。
孙云铸(1895—1979)是贾老提供合影名单中本人曾唯一受教的学者,是一位关爱学生、极为平易近人的教授。他1920年毕业于北大地质系,留学德国哈勒大学,获博士学位,1927年回国任北大地质系教授、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著有《古生物地史学》等著作。1948年本人选修地质课时曾听过他讲课,并且由他带领本人及一批学生到玉泉山一个洞窟里参观一群游鱼的化石,生动活泼的奇观,令人叹为观止。北大沙滩红楼西门外有几家小餐馆,是北大师生改善伙食常去的地方,有一次巧遇孙教授在一桌进餐,谈到玉泉山那次参观,他说那处化石就是北京地区燕山南麓古代曾是海洋的铁证。两年后在西直门外“苏联展览馆”外,又巧遇孙教授,他认出了本人这个学生,坚持要请我吃饭,由他买单。又过了几年,在政协礼堂门外再次遇到孙教授,可能因年迈体弱,他坐在石阶上等车来接他,他热情地要送我这个过路学生先回家,我未从命,他当即用纸条写了他的住址,希望以后再见面。当时他已是全国政协委员,这般对学生的慈爱,为本人平生仅见。至今我还保存了这张纸条,作为对孙老的纪念。
走笔至此,本人又回忆起昔年与贾老、张森水交往的经历。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本人在文物出版社当编辑,主管领导是书画鉴定专家张珩(葱玉)先生,他的住处在南锣鼓巷,与裴文中先生住在一个院落。张珩先生逝世后,为出版他的遗著,本人曾赴张珩先生家找他的夫人顾湄议事,顾湄介绍我认识了张森水同志,他是浙江仙居县人,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成为旧石器考古学家,对周口店遗址等多处遗址的发掘保护,做出了丰硕的业绩,他的调研和著作获得过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等多项奖励。由于他是北大校友,又是考古学专家,我们相识后,他介绍我拜访了贾兰坡先生,还邀请我陪同贾老一同赴贾老的家乡河北玉田参观出土文物,并且以“路石”笔名,积极为当年的《燕都》期刊供稿,提供了关于周口店遗址发掘工作的珍贵史料,亲自陪同北京地方志领导与市文物局的修班志班子参观猿人洞与博物馆。因此,他也承担了《北京志•世界文化遗址卷•周口店遗址志》的主编与执笔人任务,该书彩插20页,578千字,16开本,历时4年,于2004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鸿篇巨制,资料翔实,获得学界的广泛好评。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部书竟成为他的最后著作,3年后,即2007年,他患肺癌绝症,与世长辞,享年76岁。森水同志逝世后,浙江湖州安吉县在他生前最后的工作地点上马坎,建立了纪念园,还塑立了一座两吨的大理石质地全身像,守护他最后一处调研遗址。
(宋惕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