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密云县第六中学唐代墓葬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

日期:2019年04月16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2014 年 5 月 26 日至 6 月 21 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与密云县文物管理所对密云县第六中学改扩建工程占地范围内的唐代及明清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考古发掘区域曾经是密云县密云镇西庄(原名郑庄)的耕地,后在这里建设了密云县聋人学校,现作为密云县第六中学改扩建的建设用地。这次发掘面积 670 平方米,清理 17 座唐代墓葬和 19 座明清时期墓葬。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唐代墓葬的发掘情况。

  一

  唐代墓葬分为砖室墓和积石墓两类,墓葬平面均呈“甲”字形,都为南北向,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其中 M4 有双耳室,其余 16 座均为中小型单室墓。

  密云六中的唐代墓葬虽然曾在早期被盗,墓室顶部也已遭到破坏,但墓葬的砖室结构较好。从墓葬形制方面来看,均为带墓道的“甲”字形砖室墓。墓道位于墓室南端,多为阶梯式墓道。墓道多为梯形,远端较窄,接近墓门处逐渐变宽,墓道最长 4.6 米,宽1 ~ 1.8 米,最短 1.2 米,宽 0.7 ~ 1.2 米。甬道位于墓门与墓室之间,均为长方形,甬道长短、宽窄不一,最长 1.24 米,宽 1 米 ;最短 0.27 ~ 0.29 米,宽 0.56 米。

  墓室形状可分为长方形、方形弧边、椭圆形、圆形。其中 M3、M5 的墓室为长方形 ;M8、M9、M14、M15、M17、M19 的墓室为方形弧边,前窄后宽 ;M1、M4、M6、M10、M36 的墓室为长椭圆形,前宽后窄。

  在这批唐墓中,唯有 M4 有两个耳室,分别位于墓室东南部、西南部。耳室以墓道为轴线,东西对称。东耳室被后期灰坑打破,上部被破坏,西耳室保存较好。以西耳室为例,推测其砌筑方法为 :先用砖砌成门洞状,顶部为拱形券顶。门洞直接砌在墓室西壁上,两侧先用侧砖砌 1 层, 向 上用卧砖平铺1层, 共 13 层,之后开始起券顶,侧砖砌出拱形顶,向上用卧砖平铺1层 ;向西先挖成椭圆形平面,底部铺地砖南北向错缝平铺 ;再向上挖出穹窿形顶部,顶部东西较长 ;四壁先顺砖错缝平铺 2 层,向上侧砖丁砌,依次共 15 层,上部为顺砖错缝平铺内收至穹窿顶,顶部用“人”字形交叉砌成,封顶。

  唐代墓葬中,有耳室的墓一般等级较高。不过M4 出土器物很少,加之墓葬破坏很严重,难以断定其墓主人的身份等级。

M5 中的须弥座砖椁

  二

  密云六中唐代墓葬发现不少仿木结构的门楼,形制不一,底部正中为砖券门洞,用砖封门 ;门洞两侧用砖砌出立颊和倚柱,门洞上为上额或阑额。少数墓葬的门洞上部左右两侧设置对称的棂窗,或是在门洞上部均匀分布三个棂窗,棂窗和阑额之上用青砖砌制成菱角牙子,其下部挑檐砖叠涩出檐,其上部逐层内收成脊。

  墓室内发现砖雕仿木构。如 M9 的墓室内有砖砌倚柱、把头绞项造式斗拱、素面阑额、假门、直棂窗,灯台、灯檠、桌子和壁龛等。这些墓葬的棺床均位于墓室北部,形状有长方形和折尺形两种,其做法是在墓室底部预留生土台,然后包砖,在包砖壁上装饰门。而该批墓葬的棺床仅见于方形弧边墓葬内,长方形和长椭圆形砖室墓内不设棺床。

  中国古代房屋建筑多属于木结构,自汉代开始,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形象逐步被借用到墓葬当中,呈现在了一些画像石、壁画、影作壁饰和其他相关随葬品上。各个时期墓葬中的建筑形象往往以当时的地上建筑作为参照,时代特征明显。墓葬中的仿木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墓葬整体结构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墓葬中的仿木结构建筑是中国丧葬习俗、宗教意识等的反映。就目前考古发现来看,北京地区唐代墓葬中普遍采用砖雕仿木构来呈现当时的建筑形式,且部分墓葬时代早于全国的其他地区。密云六中发现的这批唐代中晚期墓葬,多数在墓门及墓室内有仿木构砖雕,有保存较好的具有明显唐代建筑特征仿木结构墓门,是十分难得的唐代建筑资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为研究唐代墓葬中的仿木结构的发展与演变提供了宝贵资料。

墓葬中出土陶灯座

  三

  密云六中发现的唐代墓葬虽然只有 17 座,却反映出一些极为少见的大型须弥座砖椁、火葬习俗和积石墓的墓葬结构。

  M5 发现有须弥座砖椁位于墓室西北部。砖椁南北长 2.8 米,东西宽 1.9 米,高 1.4 米。椁内砖砌为错缝顺砌,外部砌法为自上而下 2 层错缝顺砌,内收 0.12 米,1 层卧丁大面,共 6 块 ;中部镂空,装饰为门,砖规格为砖长 0.41 米,宽 0.21 米,厚0.06 米,门长 0.23 米,高 0.19 米,为椭圆形,门下压 5 层砖砌,3 层内收 0.07 米,2 层为错缝顺砌,下压 3 层砖砌,每层出檐 0.07 米,下压 7 块卧丁大面砖,上面镂空,有 7 个 门,规格长 0.33 米,宽 0.16 米,厚 0.06 米,门长 0.16 米,高 0.2 米,门下压 1 块平丁砖,平丁砖下压 4 层砖,每层内收 0.06 米,底部 2 层为错缝顺砌,自门以下与门内均抹有一层厚 0.01 米的白灰(大部分已脱落),椁南部与东部砖砌法相同,只是 门分为左右各一个。

  M6 和 M11 内发现有骨灰罐。M6 的墓室底部破坏严重,未发现人骨架,墓底部中间铺地砖已向下塌陷,呈凹形,位于墓室东壁中间下,铺地砖下有小坑一个,陶罐放于铺地砖下,口部和铺地同高。陶罐内有人骨架灰渣、骨渣。M11 也是火葬墓。M11 的墓道为阶梯式,墓室为圆角长方形,墓圹四壁内收,在墓底中部有一长方形腰坑,腰坑内并列放置 三 个 陶 罐,陶罐内葬置烧骨。 从 埋 葬 形式判断,M6 应为 土 葬、 骨 灰葬 相 结 合, 而M11 为 单 纯 的骨 灰 葬, 至 于M11 内 为 什 么放三个骨灰罐,需要进一步研究。

  M11 不仅为火葬墓,而且是积石墓。M11 墓室之上堆积了大小不等的鹅卵石,形成封堆。积石墓在早期的玉皇庙墓地的部分墓葬中也有发现 :如墓圹内积石,或置镇墓石,或在圹内上层填土及顶部放置石块等。镇墓石的主要目的在于镇压死者的灵魂,使其附体安息 ;墓葬内堆积大量石头主要是为了防盗。该迹象从早到晚一直存在,是玉皇庙墓地葬制与葬俗的一种延续。

M17 俯瞰

  四

  密云六中唐代墓葬曾遭到盗掘,随葬器物出土较少,主要有陶罐、陶壶、陶碗、陶灯座、瓷碗、小铁刀、铁炉、铜勺、铜刀、铜镜、铜提梁罐及铜钱等。出土器物大多发现于墓室内铺地砖之上,不过,在M17 内也发现一些特殊的现象。

M11 中堆积的鹅卵石

  M17 的墓道被压于现代房基下,没有清理发掘。墓室平面呈椭圆形,墓室顶部已破坏,顶部无存,墓室内用砖砌墓室四壁,墓室四壁有仿木结构倚柱和残存的斗拱,倚柱分布在墓室四角处 ;墓室北壁下有壁龛 1 个,壁龛直接砌在墓室壁中,顶部拱形券顶 ;墓室西壁偏北处中部砌出一立面呈长方形直棂窗。墓的东壁下有东西走向的三排砖,用单砖东西向砌成,错缝平铺,棺床相接这三排砖用途不明 ;棺床位于墓室北部,南北宽,东西窄。在M17 墓室的四个角落处挖有小坑,小坑紧邻四角倚柱,每个小坑内各有 1 个小陶罐。在墓室内铺地砖下四角埋葬随葬器物的习俗,为研究唐代时期的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的资料。

  密云六中唐墓出土器物与北京地区唐代墓葬出土器物进行比较,M8出土白釉碗(M8∶2)与北京亦庄80M9出土的碗(80M9∶3)形制近似,M14出土青釉碗与北京亦庄69M20出土碗(69M20∶4)形制相似,M14出土的灰陶罐M14:4与密云大唐庄出土陶罐(M89∶1)形制近似,灰陶罐M8∶1与密云大唐庄出土陶罐(M9∶1)形制相似。依据相关研究,北京亦庄80M9出土的碗(80M9∶3)与北京亦庄69M20出土的碗(69M20∶4)分别属于中唐、晚唐时期。综上,根据这些墓葬的形制和出土器物,初步判断这批墓葬为中晚唐时期墓葬。

  (于 璞)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