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唐彭涚残志考释

日期:2018年12月10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北京城市副中心选址在通州大运河东 畔,在以通州区潞城镇为核心的建设工地 上,经过考古工作者科学地勘探与发掘, 现已有一千余座各个朝代的墓葬被发掘。 在上万件出土文物中,有两方唐代墓志颇 为引人瞩目。而在研究整理这两方墓志的 相关资料时,笔者观察到有一方在清代乾 隆年间就已经出土于通州(潞县)古城北 的唐代残志,被今人所忽略与遗忘,没有 得到应有的重视。但这方残志却与新出土 的这两方唐志,同样是记录通州潞县古城 遗址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实物资料。

  唐彭涚残志,建中三年(782)上 石。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出土于北京 通州古城北的田野中。按,罗振玉《京 畿冢墓遗文》云:“残志,高、广均一 尺八十分(按清营造尺计算:一尺等于32 厘米,一尺八十分,约为58厘米),刻二 石,十七行,行十七至二十字不等,正 书,后石佚。”①清代乾隆年间通州才子 刘锡信对此墓志颇有心得。他在其撰著的 《潞城考古录》中云:“通州古金石之文 绝少,所存碑版,皆明代物。自元以前, 颇为罕见。……余留心搜访,于州城南, 得唐长丰令李(丕)君墓志,贞元间物。 又于古城北,得唐景城主簿彭(涚)君权 殡志,建中年物。余俱有文记其事,详识 颠末,二石拟嵌之学宫壁间。又闻里二寺 田氏得石刻于田中,文皆隶书,屡托人索 之,伊坚不与,竞投诸河,可撼也。”又 云:“岁在壬午,土人于古城北,得一石 刻,为唐景城主簿彭(涚)君权殡志铭, 予屡访之不获,至癸巳岁始得焉。”又“此志出土十年,予始访获元石二方,其 一尚完好。下方剥落,碎裂作数段,文字 漫漶不可辨识,甚可惜也”③。根据刘锡 信所记,可知彭涚墓志是在乾隆二十七 年,出土于汉代路县县城北面,他经过11 年艰苦的努力,于乾隆三十八年(癸巳, 1773)终于获得墓志残留的文字,但原志 石却在乾隆年间就因人为的因素遗失掉。 志文首题“唐瀛州景城县主簿彭君权殡志 铭”,王谏撰。该残志文字的留存部分, 涉及到不少当时的人和事,如:汉代的古 渔阳城,其祖父彭杲的履历,曾任幽州卢 龙节度使的朱泚、朱滔兄弟的称谓,以及 李惟岳恒定叛乱一事。清代官修的《全唐 文》、光绪《通州志》等,也载有其志 文。为便于读者对照考证,现按《京畿冢 墓遗文》之载(图一),抄录残志文字如 下:

  

  罗振玉校录《京畿冢墓遗文》载《唐彭涚墓志》志文

  志云:“有唐建中二年岁次辛酉十一 月三日,瀛州景城县主簿彭涚字巨源卒于 官。”《新唐书·地理志三》载:“瀛州 河间郡,上。……县五:……景城。上。 本隶沧州,武德四年来属,贞观元年隶沧 州,大历七年复旧。后隶景州,寻又来 属。”④景城为上县,其主簿一人,为正 九品下。可知,彭涚的官职处于莫州景城 县三四把手的地位。但由于残志没有披露 他因何被葬到潞县的信息,如他的原籍、 现籍、居家、时年等,所以,他不是幽州 地区的人。在刘锡信撰写的《唐景城主簿 彭君权殡志跋》中:“志载彭君世系颇 悉,惟不详其郡邑第。云‘广德中,有季 父仕于恒,因省遇乱,来游幽蓟’则涚 非潞人也。”⑤而此篇考证只能是就事论 事。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