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门头沟东辛房关帝庙发现清末民国铜币

日期:2021年09月09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东辛房关帝庙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西部,由于年久失修,建筑主体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破损,为保护历史文化资源,2019 年 8 月正式启动对东辛房关帝庙的修缮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先后发现了民国石碑、清代壁画等文物遗存。2019 年 10 月 12 日东辛房关帝庙修缮工程进行正殿正脊拆拢环节,根据经验,极有可能发现文物。为确保文物安全,参建各方负责人对现场施工进行监督指导。在接取过程中发现十枚用布包裹的铜币,总重 104 克。 经 过清理,铜币铸造规整,纹饰精美,其年代包括清代光绪六枚、宣统一枚及民国三枚,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光绪元宝正面的文字(左)和背面的蟠龙纹饰(右)

  铜币是中国近代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末至民国所铸各种新式铜币的通称。铜币上所印英文字样,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最初铸造铜币还是1900 年广东首先创制的。当时是在英国占领的香港的影响下,引进英国的机器和技术制造铜币,改变了中国古老而落后的以范模铸钱的传统方法,采用了西方先进的冲压模生产工艺。铜币的产生标志着中国金属货币铸造工艺从传统的手工铸造进入到机器化生产。代表近代中国的货币文化,反映了我国近代历史、经济金融的兴衰和沧桑。

  从铜币的外形图案划分可将这一时期的铜币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以“龙”的图案为主的清末铜币,包括光绪元宝和大清铜币。东辛房关帝庙发现的印有“光绪元宝”字样的铜币共三枚。正面外区均有满文及“户部”二字,背面均刻有龙纹。清朝“同治”以前,所铸钱币以“通宝”称之,光绪年间,外国列强入侵,内忧外患,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朝廷,率先在广东省试铸“光绪元宝”,试铸成功后推广至各省,纷纷铸造各自的钱币,成为中国钱币史上的货币混乱时期。这类铜币始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停止铸造。据陈炳华《中国近代史上短命的铜元》载 :“‘光绪元宝’铜元。光绪廿六年广东仿香港铜仙初造‘光绪铜元’。背面中央是龙纹,周围是英文‘广东’、‘一仙’。次年,清政府下令沿海沿江各省铸造铜元,先后有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清江、江南、山东、吉林、新省、北洋、奉天、四川等十八省二十局,大造铜元,大小基本相同,但钱面和钱背的文字排列、图案、花纹都不相同。‘ 光 绪 元宝’以十文居多,少数二十文,极少是五文、二文、一文。各种‘光绪元宝’铜元背面蟠龙的形态以及云点、星点千变万化,品种繁多。”这一时期各地造币均有“光绪元宝”字样。总厂造币在正面左右分列“户部”二字,表示由中央户部铸造,即京师的户部宝泉局和工部宝源局。据《北京通史》载 :“京师有户部宝泉局和工部宝源局,负责铸造制钱。宝泉局在东四牌楼街北, 为 公 署。”除中央户部外,各地均在正面上缘或左右分列省名及地名,以示区别。

  

民国双旗币正面的双旗图案(左)和背面的嘉禾纹饰(右)

  东辛房关帝庙发现的铜币中刻有“大清铜币”字样的共四枚。其中印有“光绪年造”的“大清铜币”三枚,“宣统年造”的“大清铜币”一枚。背面均刻有龙纹,其背面仅有干支纪年,而无地名或“户部”字样。这类铜币铸造始于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三年(1911)停止铸造。1905 年 10 月,清政府在天津设立的户部造币总厂开始铸造新式铜元“大清铜币”,至此“光绪元宝”改为“大清铜币”,并颁布《整顿圜法章程十条》。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全国的货币更加统一规范。大清铜币虽然有多个省份铸造,但上令通达、执法严格,因此,此种钱币版式不是特别多。其铜币图案为正面中央“大清铜币”四个汉字,四字中间印一凹或凸的小字,代表省局名,计有“粤”“闽”“浙”“赣”“皖”“湘”“鄂”“汴”“川”“川滇”“直”“苏”“云”“奉”“宁”“淮”“吉”“东”“滇”,另加中央“户部”,共二十局。“大清铜币”四个汉字的上端或两旁有满文省局名,两侧注年份(如“丙午”年)和“户部”二汉字,下端汉字“当制钱二十文”或“当十”;背面中央仍为蟠龙,上端汉字“光绪年造”,下端英文“大清帝国铜币”字样。

  第二大类是以双旗交叉为主的民国铜币。东辛房关帝庙发现的民国双旗币共三枚,正面均为双旗图案,背面均为稻穗图案。民国成立后,铜元仍继续大量流通使用。民国发行的铜币与清代最大的区别是龙纹被换成了由稻穗组成的嘉禾纹。各省铸造的铜币大多为两面叉的国旗图案,并有“开国纪念币”或“中华民国铜币”字样。其种类有“开国纪念币”、“共和纪念币”及铸有省名的民国铜币等。这一时期新式铜币与清末旧式铜元混合流通,使铜元的混乱程度进一步恶化。

  从铜币纹饰的发展演变规律来看,晚清强调皇权至上,中国古代封建帝王自诩为“天子”“龙”的化身,所以“光绪元宝”“大清铜币”上的“龙”是封建的象征。到了民国时期则以民主改革为首要任务,体现了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

  这 十 枚 铜 币, 长 期以来因藏于正殿顶部,得以完好保存。其中年代最晚的为民国时期,属于当时流通货币。而东辛房关帝庙在历史上的最后一次修缮也是在民国时期。据原存于庙内的民国十九年(1930)立《阖村民众重修十方院碑记》记载(碑今已无存),当时修缮建筑包括“前后大殿、东西厢房、北殿左右两耳群墙影壁暨村中门洞,村外七圣神祠”,这十枚铜币极有可能当时被安放在大殿正脊中作为镇物,从而完成“合龙”,标志着修缮工程的完工。

  (马 垒)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