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金代大延圣寺与云门宗

日期:2021年08月10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金初,女真人在灭辽攻宋的战争中打破了辽宋对峙的南北界限,宋朝境内的佛教禅宗各门派开始进入幽燕地区弘法传教。佛教所宣扬的善恶因果深得金统治者的认可,女真人从信仰原始的萨满教转向信仰佛教,佛教在女真人中得到了广泛传播,甚至有一部分女真人进入寺院为尼为僧。

  一、燕京城的大延圣寺

  现代学者在研究云门宗时,经常提及北京西城区南横街西口的圣安寺。《北京市志稿》记载 :“圣安寺在南横街西口外,寺为金刹旧址。金天会中,帝后出金钱为佛觉大师、晦堂大师营缮。皇统初,赐名大延圣寺。大定三年,命晦堂主其事,内府出重帑以赐。六年,新堂成,崇五仞,广十筵。八月朔,作大佛于寺。以落成之七年二月,诏改寺额为‘大圣安’。向有金世宗、章宗及李宸妃像。又元中统初,迁祖宗神主于寺。明正统中,易名普济。清乾隆四十一年重修,寺门额曰敕重建古刹圣安寺。”大定三年(1163),金世宗任命晦堂禅师住持大延圣寺,并出内府资财重新修建寺院。大定六年(1166),新建的佛殿落成,八月初一,将新塑的大佛安置于殿内。大定七年(1167),下诏改大延圣寺名为“大圣安寺”。延圣寺被赐名的时间,史料只泛说是皇统元年,没有详细记载,笔者结合一些分散的史料进行分析,希望对此问题的探讨有所帮助。众所周知,金熙宗对汉文化十分倾心,对佛教也达到了狂热崇拜的程度。熙宗在天眷三年(1140)从上京到燕京巡幸,皇统元年(1141)九月才回到上京,在燕京逗留约一年之久。据此分析,延圣寺被赐名的时间应是在皇统元年,熙宗在燕京时,到延圣寺参拜旃檀佛像时结识了海慧禅师,为他驻锡的寺院赐了名称。皇统元年,海慧禅师应熙宗之邀,在这一年九月随同其到达了上京。

  

西城区南横街西口的圣安寺山门

  金初,海慧禅师来到燕京,遍历燕京各地寺院,最后驻锡于燕京城内的延圣寺。天会年间,帝后出资将海慧禅师驻锡的寺院营缮一新,作为海慧禅师、晦堂大师的驻锡寺院。天会初年,金人仍然在开疆拓土,巩固攻占的辽、宋地区,无暇也无更多的财力大规模建造新的寺院,统治地区的寺院大多仍是辽代寺院。史料对于延圣寺在皇统初年赐名前的寺名没有记载,《北平市志稿》卷三记载 :“明圣安寺二碑,佚。《析津日记》:圣安寺,金元旧碑无一存者。”明正统年间,太监重修圣安寺,并改寺名为普济寺,将寺内金元时期的碑刻全部毁弃。碑刻的缺失,使我们无法解读金代延圣寺的历史。洪皓《松漠纪闻》记载 :“燕京兰若相望,大者三十有六,然皆建院。自南僧至,始立四禅,曰太平、招提、竹林、瑞像。”这四所不同禅宗的寺院,是金人为北上入金的宋僧而设立的。前三所有史料可查,据《元一统志》记载,太平寺在燕京开阳门外、招提寺在燕京甘泉坊、竹林寺在燕京城左街显忠坊,唯独没有记载瑞像寺。元代程矩夫《雪楼集·旃檀佛像记》记载,天会九年(1131),北宋汴梁的旃檀佛像“北至燕京,居今圣安寺十二年”。据此可知,旃檀佛像在天会九年至皇统四年(1144)曾经在延圣寺供奉达十二年,由此似可推断“瑞像”是指“旃檀佛像”,瑞像寺就是供奉旃檀佛像的寺院,是延圣寺未赐名前的寺名。圣安寺未毁之前,寺内有瑞像殿和亭,瑞像亭内有两座明代万历年间的绘像石刻,一座前刻旃檀佛像,后刻达摩像 ;另一座前刻童子拜观音像,后刻关帝像,这两座绘像碑现在法源寺收藏。瑞像殿前有明成化二十年、万历十八年所立石碑,民国时期,这两座石碑已经下落不明。

  金天会中,帝后出金钱为佛觉、晦堂两位大师营缮寺院的时间,史料也没有详细记载。“天会”是金太宗、熙宗所用年号,使用了 15 年(1123—1138),“天会中”的具体时间,应为天会七年至八年。笔者认为,天会年间,帝后出资营缮延圣寺的目的,是为了迎请旃檀佛像,帝后出资营缮延圣寺的时间,应在迎请佛像之前的天会七年至八年。

  二、昌平区银山宝岩寺

  金元时期,禅宗的五家七宗门派中的临济宗、曹洞宗和云门宗在北京地区影响较大。这三个禅宗门派,形成了城内主寺 + 城外下院道场的格局,下院设在中都城外风景秀丽的山区,作为僧人隐修和圆寂后的安葬之所。金中都城内的大万寿寺是曹洞宗的主寺,下院是仰山栖隐寺,曹洞宗的希辩禅师圆寂后便葬于仰山栖隐寺。临济宗以中都城的竹林寺为主寺,潭柘寺为下院,临济宗的高僧广慧通理禅师,圆寂后建舍利塔于潭柘寺。云门宗以延圣寺为主寺,昌平宝岩寺为其下院,海慧禅师和晦堂禅师等圆寂后在这里建造了舍利塔。

  

昌平区银山塔林

  金代北京地区的云门宗颇具规模,以延圣寺为中心,怀柔区的红螺寺(大明寺)、昌平区银山宝岩寺、九圣禅院(崇寿禅寺)等都是云门宗的禅寺。昌平区兴寿镇西湖村银山脚下的宝岩寺,从唐代开始就是寺院云集之处,辽金时期有大小寺院庵堂 72 所。宝岩寺在明宣德四年(1429)由太监吴亮出资重建,正统二年(1437),明英宗赐名为“法华禅寺”。明成化二十年(1484)、清康熙十三年(1674)重修,民国时期毁于战火。法华寺殿堂遗址上有 5 座金代的密檐式舍利砖塔,布局呈“梅花”状。居中的是海慧祐国佛觉大禅师塔,高约 22.8 米 ;其左前方为晦堂祐国佛觉大禅师俊公塔,高约 22 米 ;右前方为懿行大禅师塔,高 21.5 米 ;这三座塔均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其左后方为虚静禅师实公灵塔,高 14 米 ;右后方为圆通大禅师善公灵塔,高 14.7 米,这两座塔均为六角七层密檐式砖塔。

  金代银山这所舍利塔寺院是否曾经名为“大延圣寺”,麻兆庆《昌平外志》中记载的一通元碑给出了答案。这通碑刻于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碑在兴寿镇兴寿村的崇寿禅寺,名为《银山宝岩禅寺上下院修殿堂记》。碑文记载 :“大圣安西岩宗师和公,遣侍者致辞于余,曰 :云门之宗,因佛觉而盛。方其道之行也,四方名刹,丐师主焉者相踵,师或诺或拒,皆有道在焉。京之北,有山曰银山,寺曰宝岩,实亡辽寿昌间满公禅师之开创,通理、通圆、寂照三师继席之 道 场 也。 金 天 会初,佛觉徇缘始居之,故历代相仍。有元甲辰间,又得兴寿村众耆宿,服佛觉之道之重(阙)辞。以九圣院附宝岩,为之上下,主法者得兼领之。”从碑文得知,银山这所寺院名为“宝岩寺”,始建于辽道宗寿昌年间,辽末,临济宗通理、通圆、寂照三位禅师曾经到银山宝岩寺传道修法。

  佛觉祐国海慧禅师(?—1145),金熙宗时期的延圣寺住持,云门宗禅僧。据《大明高僧传》记载,海慧在金初“携锡燕都遍历禅寺,随缘演化,七众云屯。于是声播寰宇,道布宸宫。金皇统三年六月,英悼太子创造大储庆寺于上京宫侧。告成极世精巧,幻若天宫。慕师道价,降旨请为开山第一代。说法赐牒,普度境内童行有籍于官者百万为僧尼。次年,诏迎旃檀瑞像供养于寺之积庆阁。皇统五年,海慧入寂,火浴获舍利五色无算,光明彻于空表,异香弥旬。金主偕后、太子、亲王、百官设供五日,奉分五处建塔,谥曰佛觉祐国大师”。皇统三年(1143),熙宗由于皇子的诞生,大赦天下,度僧尼三十万,在金上京修建了大储庆寺,邀请海慧禅师为储庆寺开山第一代住持。第二年,又从燕京大延圣寺将旃檀佛像请至上京储庆寺积庆阁中供奉。海慧禅师于皇统五年(1145)在上京储庆寺圆寂,在他曾经驻锡的五所寺院分建舍利塔,昌平区银山塔林佛觉塔为其一,这座塔也是海慧五座舍利塔中仅存的一座。海慧禅师曾在银山宝岩寺住持,云门宗的几位高僧又先后来此地弘法,圆寂之后又在此建舍利塔。金代银山地僻幽静,有七十二庵堂,吸引了数百男女信众在此修行,宝岩寺作为延圣寺的下院道场,已经被僧众视为延圣寺的一部分了。

  元代中期以后,云门宗发展式微,银山道场也随之被历史淡忘。明初,太监吴亮重修宝岩寺,将辽金时期的寺院格局进行了较大改动,并添加了新的建筑。宝岩寺作为延圣寺下院,在云门宗中的地位之高显而易见,但令人不解的是,宝岩寺没有留下任何金元碑刻。与之类似,南横街西口的延圣寺也没有留下金元碑刻。延圣寺在明代正统年间重修时,太监为了突出自己重修的功德,将金元碑刻有意毁弃,不知宝岩寺在明代重修之时,修建者是否也存在着这一动机。

  (高建军)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