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门头沟灵岳寺元代塔幢残石题记考

日期:2021年02月07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2017 年,在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灵岳寺西北部的山坡中发现塔幢残石数块,这些残石后被运至灵岳寺院内保存。通过对这部分石刻文物进行现场调查、残石题记拓印等工作,初步确认这些石刻文物属于元代遗物,是元代灵岳寺妙明禅师塔幢残石。虽然塔幢已断裂数块无法复原,文字不能通读,但题记中“兵火后残民北来扰燕”与历史文献记载吻合,体现了元代在北京周边地区爆发的战争使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导致大量难民背井离乡,加重了对燕京地区的人口负担。残石中再一次出现“宝峰寺”,这是继元代“重修灵岳寺记”中提到“宝峰寺乃灵岳寺之下院也”后,第二个发现“宝峰寺”作为灵岳寺下院的有力证据。同时幢文中关于灵岳寺建筑格局的记载,对研究灵岳寺元代的建筑形制特征提供了文字信息。

  据《门头沟文物志》记载,“斋堂镇灵岳寺白铁山上,原有一座建于元至元三年的云庵禅师寿塔,塔旁有妙明禅师灵塔,石质八角形幢塔,全高2.1 米。座上有仰莲,幢身上刻佛像,檐下有覆莲,八面刻字。二塔均已无存。”从《门头沟文物志》记载来看,结合新发现残石形制及题记内容,2017 新发现的元代石塔残件应是《门头沟文物志》记载的妙明禅师灵塔被毁后的残石, 且现存于灵岳寺大殿前廊下的八角形狮首石刻与潭柘寺塔院内金元石塔基座束腰部的护塔狮子头石构件形制相近,应为妙明石塔构件。故笔者依据潭柘寺塔院内现存金元石塔形制,结合灵岳寺残存妙明大师石塔构件,复原妙明大师石塔原貌。该塔幢应是一座由底座、幢身、七级塔檐及塔刹组成的汉白玉石质密檐塔。底座为八面三层结构,基之上有束腰须弥座,束腰部每面刻护塔狮子头,上边是圆形三层仰莲花瓣承托塔身,幢身八面,幢身上部为七级密檐及八瓣双层莲瓣塔刹。

  由于刻有题记的幢身早已残毁数块,题记内容漫漶断缺多处,但考虑到其对于研究灵岳寺元代历史具有一定价值,故笔者对残存文字内容略作考释,以资就教于方家。

  该石幢已残碎成六块,汉白玉石质,楷体字,八棱形。底座为八边覆莲花瓣形,亦残毁数块。

  

  残石一拓片

  残石一残存文字内容应是幢文的开头部分,提到妙明升任住持及其法号,以及描写佛弟子出生时的灵异景象。这种记载在僧人塔铭碑刻中较为多见,大多带有夸大渲染色彩, 用以体现圆寂僧人的佛法高深与超凡脱俗。而“罹难之际”与幢文后提到的“兵火后残民北来扰燕”体现了因战争使其家庭突遭变故,随父母出逃,后剃发出家。

  

  塔幢底座残石

  回顾元朝历史始终与战争为伴,从统一中国到远征海外,成为当时称霸世界的强大帝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副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元朝在燕京以北地区爆发战争较多,战乱不断,百姓生产、生活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混乱,由于资料记载缺失,尚不清楚指哪一场战争。

  残石三提到“大元元□”,遗憾的是后面字已残毁不存。但是元代以“元”字开头的年号唯有“元贞”和“元统”,可知该石幢所立年代必是其中之一。

  残石五提到“怀来县”即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东与北京市延庆、南与门头沟,西与涿鹿、西北与宣化、北与赤城县为临,县政府驻沙城。

  元代始创省制,省下设路、府、州、县。怀来县元初属中书省上都路,延祐三年(1316)属大都。据《元史》载:“保安州,下。唐新州。辽改奉圣州。金为[ 德兴] 府。元初因之。旧领永兴、缙山、怀来、山四县。至元二年,省山入永兴。三年,省缙山入怀来,仍改为奉圣州,隶宣德府。五年,复置缙山。延祐三年,以缙山、怀来隶大都。仍至元三年,以地震改保安州。领一县:永兴。”

  幢文提到妙明禅师颇通“四事文学医卜”,“四事”即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据《实用佛学辞典》载:“四事(名数)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也。或房舍、衣服、饮食、汤药也见无量寿经。”“四事供养”是佛教修行之人的基本素养,代表佛教修行境界。而“文学”指其具备文字功底,颇有学问。“医卜”指妙明通医术,可为人治病。

  “斋堂礼灵岳寺住持”,此处指坐落于斋堂镇的灵岳寺,古刹至今犹存,寺貌颇壮观,保留元代风貌。据元至元三十年(1293)《重修灵岳寺记》记载:“有山曰白铁,突然秀出,势压群峰。中有精蓝曰灵岳寺,唐贞观年中创建。五代烽起,稍废。”灵岳寺兴建于大唐贞观年间(627—649), 五代时遭战乱破败,辽代重修,称“白铁山院”, 金代以后改称“灵岳寺”。辽代还建下院宝峰寺,清代多次重修,蔚为巨刹。寺院坐北朝南,为传统的二进四合院形式,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释迦佛殿),两厢为庑殿18 间,院内有古松(油松)一株,山门外有古槐(国槐)一棵,有院墙,整座古刹形成一个独立封闭的院落。

  残石三提到“宝峰寺”。宝峰寺,今仍遗存有古建筑,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西斋堂村,创建时间不晚于辽代,清同治年间重修。殿前有清同治年《重修宝峰寺碑》一通。门头沟区政府1998 年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最早见于房山云居寺《大辽涿州涿鹿山云居寺续秘藏石经塔记》记载,文曰:“有故上人通理大师淄林秀出,名实俱高。教风一扇,草偃八宏,其余德业,具载宝峰本寺遗行碑中。” 由此可知为续刻房山云居寺石经做出巨大功绩的辽代通理大师曾在少年时出家于宝峰寺。除此之外,现存于大安山的辽代石碑也记载通理曾出家于宝峰寺, 文曰:“ 肄居宝峰寺崇谨为师,七岁遇恩得度,本名义从。”如今宝峰寺内的遗行碑早已不存,仅存清同治年立《重修宝峰寺碑》和经幢塔记载古刹历史。

  

  元妙明禅师石塔立面复原图

  关于最早记载宝峰寺为灵岳寺下院的是现存元至元三十年《重修灵岳寺记》碑。据碑称:“宝峰寺乃灵岳寺之下院也,恩公又重修佛殿,钟楼、僧舍亦革故鼎新而已。恩公谓门人曰:余自住山,勤于修造……”宝峰寺为灵岳寺下院,缘恩禅师整修完灵岳寺后,又将宝峰寺佛殿、钟楼及僧舍等建筑一并重修,并叮嘱门人,修佛之人要勤于修造。而妙明大师塔幢关于宝峰寺的记载,再次证明元代宝峰寺作为灵岳寺下院的事实。

  该塔幢残石的发现为我们真实地还原了灵岳寺在元代的法脉传承,特别是关于妙明禅师的记载,弥补了文献缺失。作为曾任灵岳寺第二代住持的妙明禅师,在担任住持期间完成了对灵岳寺的重建,使香火得以延续。

  (马 垒)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