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清代涛贝勒府的前世与今生

日期:2021年01月11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一、涛贝勒府的前世——愉郡王府

  文献记载,涛贝勒府最早应是愉郡王府。据明末清初两张《北京城地图》对比说明,愉郡王府应始建于清初。府主人允禑乃康熙皇帝第十五子,生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据《清史稿》记载,允禑七岁就随父皇巡幸塞外。雍正四年(1726)封贝勒。雍正八年(1730)封愉郡王。次年二月薨。根据清廷规定,皇子十五岁开始分府。由此推算,若允禑十五岁分府后就开始建府,则愉郡王府应始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前后。为便于计算,本文暂以康熙五十年作为该府的起始时间。雍正九年(1731),允禑去世后由三子弘庆承袭愉郡王爵。以后愉郡王后代就一直居住此府,此府也一直被称为愉郡王府。

  二、钟王府与涛贝勒府

  清道光皇帝第八子名奕詥,咸丰皇帝即位后,封奕詥为钟郡王。奕詥的府第,称为钟郡王府(以下简称钟王府)。据《清史稿》记载,奕詥虽在咸丰时封钟郡王,而分府的时间却延至同治三年(1864)。至于钟王府在哪里,则其说不一。有的说钟王府坐落在龙头井附近的原愉郡王府;有的说钟王府原为郑王府,在西城二龙坑一带。钟王府究竟在哪里?

  

  涛贝勒府园爬山游廊

  图片选自《北京私家园林志》)

  同治十年(1871)十二月初四日,内务府的一则档案对此做出解答:“本日军机大臣面奉谕旨:公载璨府第著赏给贝勒载滢居住,其载滢居住府第著仍赏给郑亲王居住,七条胡同官房著赏给公载璨居住。钦此。”该则档案材料说明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 收回愉郡王府。根据谕旨, 同治十年十二月,愉郡王后嗣辅国公载璨奉旨将所居愉郡王府让与贝勒载滢,自己迁居七条胡同,此府改作它府,从此再无愉郡王府。

  第二,归还郑亲王府。郑亲王府位于西城大木仓。郑亲王济尔哈朗的七世孙端华亦为清室重臣。道光、咸丰两帝去世后,曾两授顾命,手握大权,与慈禧太后发生尖锐矛盾。咸丰十一年(1861)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令端华自尽,革去亲王爵,郑王府也被内务府收回。同治三年,恰值奕詥分府,即将郑王府分给钟郡王奕詥,郑王府遂改作钟王府。不久, 清廷又“复还郑亲王爵”,由端华的族侄承志承袭。但不久,承志因案革爵。所以,在承志袭郑亲王爵时,郑王府并没有归还,仍由钟王奕詥居住。同治七年(1868), 钟王奕詥死, 无子,由恭亲王奕訢之次子载滢过继为嗣,袭贝勒爵,仍住钟王府,即原郑王府。同治十年八月,清廷又改由端华的族弟庆至袭郑亲王爵。并于同年十二月降旨命载滢迁出,将原郑王府归还郑亲王庆至。

  第三,愉郡王府改作钟王府。同治十年十二月,贝勒载滢奉旨将郑王府归还郑亲王庆至后,迁居原愉郡王府,自此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七朝共160多年的愉郡王府改作了钟王府。

  

  涛贝勒府园青石假山(图片选自《北京私家园林志》)

  然而愉郡王府虽改为钟王府,可是钟王奕詥因早逝并未在此府居住过,而是由载滢、载涛两贝勒相继承袭钟王嗣居住于此。但无论载滢还是载涛,他们虽过继奕詥为嗣,却都只封为贝勒而未封钟郡王。因此,他们所居住的原愉郡王府事实上已称不上王府,而称贝勒府更适合。清宣统年间的《清北京城地图》就明确标示:原愉郡王府所在地为“涛贝勒府”。

  载滢迁居愉郡王府后,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因罪革爵,归本支。光绪二十八年(1902),醇亲主奕第七子载涛奉慈禧太后懿旨过继给钟王奕詥为嗣,仍承袭贝勒爵。以后,此府就一直由载涛居住,所以,当地居民习惯地称它为涛贝勒府。

  三、涛贝勒府与辅仁大学

  载涛所住的贝勒府即原愉郡王府,经愉郡王允禑至载涛数代人的营造和修建,至晚清时,该府已向南扩充了近一倍,成为京城一座有名的王府。

  原涛贝勒府包括府邸与花园两部分。根据史料及文物部门的勘查和记载:涛贝勒府坐北朝南,大门东向,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有三进院落,前院有南房三间,北房五间及东西厢房各三间;二进院有北房七间及左右耳房各二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三进院有后罩房九间。西路原有排房和戏楼。中、西两路均已拆除,只有东路的五进院建筑尚存。

  涛贝勒府南边有一个花园,面积不大,亭廊环绕,景致非常幽雅。花园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只是略显荒芜。因为载涛喜欢养马,在王府的西南面原还辟出一块地方作为马圈。辛亥革命以后,载涛就逐渐断了生活来源,坐吃山空,王府逐渐被变卖。

  涛贝勒府是在1925年永租给罗马教廷,作为辅仁大学校址的。据《北京市志稿》记载,辅仁大学原系美国本笃会奉罗马教廷之命来华创办,为华北公教最高学府。美国本笃会委派奥图尔博士“于民国十四年一月来华,至七月,以华币十六万永租前涛贝勒府旧址,工修茸,为公教大学校址,……取名辅仁社”。又据《北京辅仁大学校史》记载:“1925326日, 经由Dr.J.H.Ingram 之介绍,并获马慕努(Theodore McManus)先生及美国密尔瓦基(Milwaukee)天主教妇女会捐助美金二十万购得北京西城李广桥西街涛贝勒府为校址,计占地六十五亩,房屋六百余间。” 由此可见,涛贝勒府是于1925年卖给罗马教廷,卖价为十六万大洋。按1925 年美元与银元的比价计算,由美国本笃会募集的二十万美金约合三十多万银元,除用以支付十六万购房款外,所余部分用于筹办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开学后,府邸的校舍明显不敷使用,于是就在涛贝勒府花园南边的空地及马圈旧址上增建楼房一所,以为大学部。新楼是一座中西结合式大楼,楼的四角和中间是三层,其余是二层,楼顶盖绿琉璃瓦,共有房间五百多间。楼内“南北向作为教学用房,单面走廊;东西向作为办公用房,走廊居中。中间下层为图书馆,上层为礼堂”。这在20世纪30年代可算是一座现代化建筑了,与协和医学院、燕京大学等被誉为民国时期北平最著名的中西合璧式建筑。“1930年新楼建成后,作为大学校址,新开校门为定阜大街一号。9月,大学部迁入新楼,旧涛贝勒府校址,拨由附属中学使用。”

  辅仁大学搬入新楼后,涛贝勒府从此一分为二:涛贝勒府花园和新建的辅仁大学主楼部分成为辅仁大学,余下的府邸部分留给辅仁附中男生部使用。

  《北京市志稿》记载:“迨民国十五年成立大学,更名辅仁大学,预科附焉。至民国十八年六月,遵照教育部令,停止预科,改办高中,采用三三学制,添设初中,以期培植大学良好基础。”可见,辅仁附中男生部(以下简称辅仁附中)是在19297月停办辅仁大学预科后正式创办。从1929年至1952年辅仁附中改为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23年间,涛贝勒府府邸部分为辅仁附中。

  

  《清史图典·康熙朝》中愉郡王府第,现为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四、涛贝勒府的今生

  1952年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原辅仁大学主楼和涛贝勒府花园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20世纪末,又改为辅仁大学校友会和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1984年,这座有独特风格的大楼和涛贝勒府花园以“原辅仁大学”名义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同样在1952年,辅仁附中男生部改为北京市第十三中学,直至今天。1963年,十三中将原涛贝勒府二道门内的中路大部分院落拆除,盖起了新的教学楼,府的西部及戏楼遗址夷为平地,扩建为操场。现在,只有府门、二道门和东路的一些院落保留下来。现存的“东路为主要殿堂所在,举架高峻,均为带正脊的大式硬山建筑。院中殿前存有老槐、榆树以及竹子,并有湖石散置”。至此,还依然彰显着昔日百年王府的风范。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