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出版物名称

北京历史地理与古代都城文献研究

作者

陈倩 著

所在单位

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

  一、内容介绍:

  全书主要是围绕北京历史地理和古代都城文献进行的研究。分为北京历史地理研究、北京地区长城研究、古代都城文献研究三部分。

  北京历史地理研究的文章有三篇:

  《<正阳桥疏渠记>碑与天桥地区的环境变迁》一文结合碑文及史籍记载,从环境的角度对碑文做一分析,探讨当时水道的改建,并结合嘉庆年间天理教政治事件导致填埋天桥河道的影响,研究天桥地区环境的变迁。这一研究试图挖掘北京地区文物保护单位所蕴含的历史内涵,力求探讨文物保护工作的多元化和立体化。《<旧唐书·地理志>幽州建置沿革四考》一文根据新旧《唐书·地理志》的及相关的纪、传,对《旧唐书·地理志》中所载唐初武德年间幽州的建置沿革存在的矛盾加以考证、辨析,对照其他文献并根据古代文献的文法通例对于以前学者的论点进行重新论述,试图对于习见的传世文献中尚未明确的问题进行新的思考。《隋唐五代营平二州的设置与军事形势变化的关系》一文梳理隋唐五代时期,地处华北、东北接界的营、平二州政区的建置沿革,分析政区变革与军事形势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东北契丹等民族早在唐代中叶,即在不断由边外向内地迁徙的过程中,其势力逐渐突破长城,向内地扩展,营、平二地的防线被迫内移至燕山长城关塞,而防御重心也南移至幽州,为唐末五代契丹军队攻陷营、平二州继续南伐准备了条件,对后来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的历史事件有很大的影响。

  北京地区长城研究的文章有四篇:《十六国时期古北口在燕山南北军事行动中的地位》一文对比古北口在十六国时期的军事建置变化,并结合这一时期古北口与几次重要军事行动的联系,分析古北口在十六国时期军事地位的变化。《汉代至隋唐居庸关的军事战略地位》一文综合整理史料,分析汉代到隋唐时期居庸关在军事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突显居庸关的军事战略地位,并对史料中居庸关发生战争的地理路线进行分析。《修石塘路大水峪五座楼敌台刻石研究》将刻石还原到明万历年间蓟、昌二镇长城修建的历史背景下,并建立起刻石与隆庆年间戚继光所创建的空心敌台之间的联系,注重利用北京周边河北唐山等地亦属蓟镇辖区的明长城刻石材料,根据长城刻石文字书写的通例,通过类推对所研究刻石的缺文加以补充。《明长城“北京结”防线的形成及布防策略》一文将长城“北京结”置于明长城九镇的建置过程、明朝军队与蒙古军队的对峙与争战历史的较广阔的时空背景中来分析,并透视其反映出的明朝廷北京边务的布防意图,根据史籍记载和现存遗址及石刻、碑碣,重新分析“北京结”的布防问题,以展现当时人的军事思想,通过有关遗址的考察资料印证史籍记载,引入石刻、砖文等记载将研究观点落实并增加新的史料信息。

  古代都城文献研究的文章有两篇:《北京市文物局藏李葆恂手校道光吴刻集证本<洛阳伽蓝记> 之版本价值》中,李葆恂手校道光吴刻集证本《洛阳伽蓝记》为光绪说剑斋重刻集证本之底本,有李葆恂、刘盼遂等人手校真迹,并历经缪荃孙等名藏书家收藏及过目,版本特殊。本文结合手校道光本《洛阳伽蓝记》的刻印过程,从手校及收藏过程两个方面来分析此书的版本价值。《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地理类<禁扁>篇提要辨正》主要是从版本目录学的角度对《四库全书总目》中《禁扁》一篇的提要进行勘误和辨正,通过对照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四库全书《禁扁》篇提要、清康熙曹寅楝亭藏本《禁扁》,并结合《汉书》、《文选》、《三辅黄图》、《水经注》等相关文献进行考证。

  古文献学研究文章一篇:

  《<丧服>“女子出嫁不降”考辨》通过《仪礼·丧服》中女子出嫁前后服丧情况的对比,分析其出嫁不降的原因,探析其中蕴含的服丧原则以及所反映的宗族观念。

  二、作者简介:

  陈倩, 1978年5月生,女,汉族,河北省清苑县人,副研究馆员,博士。1996年进入河北大学新闻系新闻专业学习,2000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0年考入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学习历史文献学及专门史,2003年7月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3年7月起进入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工作,任《北京文博》杂志编辑,同时任北京《文物志》编辑。2006年9月至2011年1月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学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史志办公室主任,兼《北京文博》杂志编辑。主要研究方向:北京历史地理、北京地区长城、地志文献。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