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出版物名称

古陶瓷个案研究

作者

龙霄飞 著

所在单位

首都博物馆

  一、内容介绍:

  在中国古代艺术品的研究中,陶瓷是一个主要的门类,也是一个大类,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对中国古陶瓷的研究自古及今都没有中断。

  《古陶瓷个案研究》一书的作者长期在博物馆工作并从事古陶瓷的整理与研究;参加了馆藏北京地区出土和传世陶瓷器物的清理与整理,参与了以古陶瓷为主题的展览以及陶瓷图书、图录的编写等工作。该书作者从多年来对北京地区古陶瓷探索和研究的具体工作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探讨并总结了对于古陶瓷研究的一般方法,注重结合北京地区出土与流传的古陶瓷器物,并着重于首都博物馆的馆藏器物,从个体辐射到全体,从个例到一般,注重对研究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全书分为特定区域(北京地区)古陶瓷、单一瓷器品类(青花瓷、玉壶春瓶)、古陶瓷鉴识、纹样装饰(吉祥图案)、古陶瓷发展史、古陶瓷文献翻译和附录等几个部分,以研究个案实例入手,从不同角度探索并总结中国古陶瓷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侧重对特定区域古陶瓷遗存的梳理,以北京地区出土古陶瓷为研究实例。北京地区遗存的陶瓷艺术品数量丰富,品类众多,既包括在历年城市建设过程中或各类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也有历代相传留下的传世品。该书主要从北京金墓出土瓷器、元大都遗址出土器物和北京出土明代瓷器三个方面来梳理和研究。金墓一节主要是对于北京金代纪年墓出土的几件瓷器进行了深度地挖掘,特别是对器物所属年代的判定、窑口的归属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作者的结论。元代一节试图就北京元大都遗址范围内出土的元代瓷器展开分类研究,按照瓷器的类别结合大都遗址的具体情况来说明这些出土瓷器的时代特色,同时将其放在元大都遗址这一特定环境中,分析器物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以及釉彩、造型、纹饰等方面的特点。明代一节是对北京地区出土的明代瓷器,按照器物的类别,结合出土地域,运用具体的数字进行量化分析与研究,从釉彩品种、器物造型、器物数量的地区分布、釉彩品种的地区分布几个方面,探讨明代瓷器在北京的地域分布特色。

  第二章是对单一瓷器品类的研究,以青花瓷和玉壶春瓶为研究实例。青花瓷是中国古代瓷器中十分常见和产量巨大的一个品类,对于青花瓷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探讨。这些问题既有陶瓷史上的重要内容,如青花瓷的产生、元代和明初青料的来源问题、传世青花瓷的年代问题,同时也有地域性的研究课题,如不同墓葬和遗址出土青花瓷器的断代、地方窑口青花瓷器梳理等等。该书从元代青花、馆藏青花做个了个案分析,探讨了元青花的研究现状、世界各地收藏状况以及科研成果,特别是对于旧鼓楼大街元代窖藏的青花器物,从窖藏所处的位置、该地点所联系的元代周围环境,以及器物的使用等方面谈对这些青花器物的性质的看法。

  玉壶春瓶造型优雅,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是中国古代瓶类中特有的一种器型,自成体系。从宋代开始一直烧造到现在,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非常典型的流行器物。但对于这样一种流传至广的器物,对于它的名称来源语焉不详,人云亦云;它的造型特色、时代特色、演变规律也鲜有深入研究。书中从名称来源、造型演变、纹饰特色和用途变化等几个方面概括地对玉壶春瓶进行了初步探讨;作者重点对玉壶春瓶名称来源及形成从古代诗文入手,条分缕析,进行了更为详尽地考释,并论证了玉壶春瓶名称确定的年代。同时从唐代以前的器物造型入手,探讨和分析了玉壶春瓶造型的演变渊源,并分析了其演变的一般规律。

  第三章是对古陶瓷器物鉴定的探讨。鉴定就是要判明时代,确定真伪,这与一般的学术文章写法又有不同,需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对具体特征进行分析,从造型、釉彩、纹饰、胎质、款识等方面判断。在进行资料对比时,可能并没有过多的考证方法和分析方法,也不必要有什么层层递进的分析,只要摆明事实,与标准器物进行比对,指出问题,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此部分内容作者从具体实例出发,在探讨了馆藏几件古代瓷器时代的判定和几件珐琅彩瓷器品种的认定后,以实例说明如何辨别古代瓷器的真品与仿品,进而总结中国古陶瓷鉴定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以及中国古代瓷器鉴定学习的一些基本内容。

  第四章是对于古陶瓷纹样与装饰的专题研究,以古陶瓷最为常见的“变形莲瓣纹”、“八吉祥纹”和“八仙纹”为例,探讨了古陶瓷纹饰从定名、来源、构图及演变等几个方面如何开展研究与分析,进而让读者了解古陶瓷器物纹饰名称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器物的文化内涵;对于构图要从美学和艺术的角度对纹饰进行研究,既要研究同一纹饰在不同时期、不同器物上的构图形式,也要研究某一时期的纹饰构图的整体特点。研究某一时期纹饰的特色,既包括一个时期纹饰的种类、纹饰的装饰风格、纹饰的文化内涵等;同时也要注重同一纹饰在不同时期展现的独特面貌和特征,并探讨其演变特色,并从演变过程中分析伴随这种变化的文化因素或者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第五章是对中国古陶瓷发展史中几个具体问题的思考。中国的陶瓷文化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百花齐放,在世界陶瓷之林中独树一帜。然而,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陶瓷的时候,仍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疑惑。在中国古陶瓷的发展历程中,尚有很多未知的内容,以及不能确定的因素,还有很多问题亦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需要通过实地考察、搜寻史籍等不同方式进行耙梳整理或者加以解决。这一部分作者即从古代黑釉瓷器的发展阶段、永乐官窑瓷器的“西洋”文化因素、陶瓷釉彩以及慈禧瓷器等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研究与思考。

  第六章主要是探讨古陶瓷英语翻译的相关问题。外语的翻译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工作了,但作为专业学科的中国古陶瓷的翻译,在应用常用翻译手法的同时,必须要注意学科专业术语的应用。术语翻译的准确与否、地道与否对于读者和研究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采用最贴近原著、最具有科学性的翻译作品才是最可信的。作者提出了在古陶瓷翻译中术语应用和翻译的一般规范等问题。

  最后,在附录中作者介绍了古陶瓷词条的撰写方法,以及作为文物工作者在撰写文物词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供了不同撰写要求的范例。

  古陶瓷的研究,要从陶瓷史、釉与彩、器物造型、装饰纹样、使用功能、断代鉴定等几个方面深入展开,本书即结合作者在以上几个方面对古陶瓷展开的具体研究实践进行分析,以实例说明如何对中国古陶瓷展开研究,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具体问题。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还特别注意了几个问题。一是探讨和研究的内容都是从实际工作出发,不是纯理论的研究,结论是通过具体实践工作得出的;二是注重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既有科学辩证的现代方法,也有考据辨伪的传统方法,无论何种方法,都要以实物和数据来说明问题,不妄下断论;三是在内容上从北京地区出土和流传的实物入手,以北京地区实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但不局限于北京地区;四是注意图文结合,对于古器物的研究仅凭文字是不够的,还需要图像来进一步佐证,因此本书突出应用了器物图像资料、图片、表格等多种辅助手段,以期从多角度、多方位了解研究的主题和内容;五是在每一个案研究实例前都写有“题解”一段,阐明该个案的研究起源、主要内容、主题思路、研究方法或研究重点等内容。

  古陶瓷研究是一门包含了实践动手和理论探索的学问,涉及领域众多,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该书仅仅是作者的一个尝试,其中在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上还只是一个开始。

  二、作者简介:

  龙霄飞(1970- ),山西清徐人,研究馆员。1994年北京联合大学文理学院(北京大学分校)历史系文博专业毕业,2002—200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班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2004年赴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Victoria & Albert Museum)和不列颠博物院(The British Museum)工作进修。大学毕业后在首都博物馆从事历史文物、北京史地以及博物馆陈列展览、数字化应用的研究,以古陶瓷研究与鉴定为专业方向。

  出版著作有《神灵与苍生的感应场——古代坛庙》、《华夏文明的核心——古代都城》(北京部分)、《北京皇宫御苑的佛寺与佛堂》、《北京的宫殿坛庙与胡同》、《帝都赫赫人神居——宫殿坛庙胡同王府四合院》(坛庙部分);《符号中国·文化遗产卷(物质·下)》,参加《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陶瓷全集》的写作,参与《首都博物馆——二十周年纪念馆藏精品撷英》、《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之陶瓷卷与金银器卷的编辑、写作;在《北京文博》、《文物天地》、《中国博物馆》、《文史知识》、《首都博物馆丛刊》、《收藏家》等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策划并主持出版了首都博物馆多媒体展示系列电子出版物:“物华天宝·高精度文物影像”(北京市出版工程)之《书法》、《绘画》、《青铜器》、《玉器》、《书房珍玩》、《瓷器》、《佛造像》(CD-ROM中、英、日文)、《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DVD)、《辉煌的北京》(DVD超宽视角数字电影)等。

  参与了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的编写制定工作、北京市文物局“精宝”藏品管理软件的研制开发工作;参加了全国及北京市博物馆评估定级工作;参与创建了中国博物馆学会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

  本人为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市博物馆评估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物局专家组专家及学术带头人、北京联合大学客座教授、文化部“文化行业专家资源库”专家,载入《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