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第八十六集 “实践八号”育种卫星返回舱与它的“特殊乘客”

日期:2023年04月10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今天,我们邀请来自中国农业博物馆的朱一鸣,为您介绍一件馆内珍藏的文物。

  中国农业博物馆里展示着一座卫星返回舱。卫星与农业有着怎样的紧密联系?搭载这个返回舱的“乘客们”后来都怎样了?今天的《藏品有话说》,为大家带来中国农业博物馆“实践八号”育种卫星返回舱的故事。

  粮食是社稷之本,农业是粮食之基。培育优良的种子可以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大支撑,但可不要以为只有地球能为种子提供培育条件,广袤无垠的太空其实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中国农业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曾经徜徉太空的展品——“实践八号”育种卫星返回舱,它搭载过的“特殊乘客”便与我国的农业发展密切相关。这个返回舱最大直径约1米,高约1.5米,与其他返回舱一样,底大头小,形似羽毛球,表面还能清晰地看到它返回地球时隔热层与大气层摩擦后灼烧所产生的痕迹。

“实践八号”育种卫星返回舱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

  与众不同的是,舱体内部还贴有一层薄薄的防水膜,可以保护舱内的“特殊乘客”——让“乘客”们即便落水也不会浸湿。

  既然是育种卫星,相信大家也能猜出这些“特殊乘客”是谁了吧?没错,就是种子!但它们可不是普通的种子,而是由科学家们精心筛选出来的遗传性稳定、综合性状良好的农作物种子。

  科学家们为何要将这些种子送上遥远的太空呢?其实这是在开展航天育种实验。科学家们利用太空的微重力、超真空、强辐射等特殊环境,对种子进行诱变,导致基因变异。

  返回地球后,育种专家再将种子全部播种、跟踪观察,并记录生长发育过程,繁育三四代后,再从中筛选培育出遗传性状稳定且具有优良突变的品种。

  “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是我国首颗专门用于航天育种研究的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它于2006年9月9日下午3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被“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其主要任务是对卫星返回舱内搭载的种子进行航天育种实验。

  9月24日,在近地轨道上运行355小时、900多万公里后,“实践八号”育种卫星返回舱准确落入四川遂宁预定回收区域,里面的种子随即被运抵北京进行审验,之后交由农业专家进行地面育种研究,返回舱也于2006年10月10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捐赠给中国农业博物馆。

  此后十年,“实践八号”航天育种工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比如,“泰航68”“象牙香占”等水稻品种经过诱变后培育出的新品种更容易抵抗稻瘟病,诱变培育出的番茄新品种果实硬度增大、更耐储存和运输,甜椒新品种果实体积更大、维生素C含量更高等等。

  这次航天育种工程还在整体上带动了我国航天育种技术的新品种选育工作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为我国农作物育种技术进步和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航天育种研究的国家之一,早在1987年8月5日,我国发射的第9颗返回式卫星,就首次尝试将小麦、辣椒、水稻等种子搭载升空。

  截至2020年9月,我国利用包括“实践八号”育种卫星在内的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等航天器,进行了30余次上千个品种的空间搭载实验,诱变培育出200多个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太空作物的年种植面积达到3000万—5000万亩。

  2020年12月,水稻种子搭载“嫦娥五号”探测器赴月再返回地球,此次深空空间诱变实验,有望帮助人类更深入了解水稻如何响应深空环境的分子及遗传机制。

  如今,“实践八号”育种卫星返回舱静静地伫立在中国农业博物馆里,搭载它上天入地的一些“特殊乘客”也已在地球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它们与其他农作物共同充实了人民的 “米袋子”“菜篮子”和“果盘子”,向我们传递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坚定信念和无穷力量。

中国农业博物馆

  中国农业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现有展陈主要包括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另有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室外展园,是传承中华农业文明的殿堂、展示农业农村发展成就的平台、教育引导青少年的阵地、开展农业国际交流的窗口和品鉴农业文化的大观园。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