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第八十三集 凝聚民族爱国心的“倒计时牌”

日期:2023年03月20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今天,我们邀请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齐吉祥,为您介绍一件馆内珍藏的文物。

  说起倒计时,大家都不陌生,也许还会联想到秒表、竞赛,甚至会不自觉有种紧张的感觉。但有一个倒计时牌,当您看到它时,不仅不会感到紧张,反而会有满心的期盼。这个倒计时牌是为什么事件计时的?今天的《藏品有话说》为您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一个倒计时牌模型的故事。

  1994年12月19日,一个五层楼高的倒计时牌赫然出现在天安门广场。那这里为何会出现一个如此高大的倒计时牌呢?

  我们先来看看倒计时牌上都有什么。最上方是源自中国国旗上的五颗红星,既有很强的表意,又显得格外庄重、简洁、大方;五星之下,是13个红色大字,写着“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原来,这是“香港回归祖国倒计时牌”,牌上还显示有距离香港回归的天数和秒数。

天安门广场上的倒计时牌

  1994年12月19日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10年前,也就是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就香港问题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以下简称《声明》)。

  《声明》中指出:收回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以下称香港)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个《声明》使香港历史遗留问题得以解决,不仅让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也保证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声明》签署10年后,树立起这个倒计时牌,就是为了表达中国人民期盼香港回归的强烈心声和热烈期待。从树立当日算起,距1997年7月1日是整整925天。

  在这925天里,国内外游客争相与倒计时牌合影留念。工厂、部队、学校、机关也在这里举办各种活动表达自己盼望香港回归的心愿。

  1996年夏天,一个背着行囊的年轻人久久地站在倒计时牌前。这是一位来京旅游的香港青年,这是他第一次来到祖国内地,还没来得及放下背包就直奔广场。他激动地说:“我知道从此我不再是说不清国籍的人了。”

  到了1997年,前来拍照的人更多了起来。1997年元旦,一场瑞雪使天安门广场显得分外清新、庄严,许多人不畏严寒,特意选在新年第一天来倒计时牌前照相留念。与往常不同的是,照相的人群中多了许多拍全家福的家庭,以家庭团圆企盼祖国完整。

  1997年3月23日,距离香港回归祖国整整100天,一位个头矮小、衣服陈旧的老人早早来到倒计时牌前。他是来自甘肃天水的卢光天,当年69岁。他看到香港回归倒计时牌的报道后,心情十分激动,决心要用照片记录下这段历史。

  他给自己定下目标,要在距离香港回归300天、200天、100天,还有“五一”“十一”、春节、中秋这些特殊日子,在倒计时牌前抓拍那些值得永久保存的瞬间。

  不论寒风刺骨,还是赤日炎炎,他在特殊时日的拍照工作从未间断。现在,他已成为拥有“倒计时”图片最多的人,他拍摄的宣传香港回归的照片多次登上了《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的图版。

  1997年“五四”青年节那天,这里盛况空前。北京和香港的彩球拉起两条竖长的条幅,上面写着“迎接香港回归,肩负历史责任”“履行公民义务,共创祖国未来”,这正是大家每一个人的心愿。

  1997名京港中学生到此同声高唱《今天的阳光灿烂》。嘹亮的歌声中,寓意和平美好的1997羽白鸽振动翅膀飞上蓝天,1997名年满18岁的青年在这里宣誓成年。

  1997年6月30日晚,香港回归前夜,天安门广场和倒计时牌前搭建了两个大型舞台,首都人民在这里载歌载舞。午夜,聚集在这里的人们齐声读秒。

  当倒计时牌归零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这一刻,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也是在这一刻,倒计时牌完成了它的使命,但它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一个星期后,1997年7月8日,倒计时牌策划方新华社《中国名牌》杂志社,将倒计时牌模型赠送给中国革命博物馆,将这段历史永远保存下来。

  如今,香港已经回归祖国24年。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香港社会繁荣而稳定。未来,也必将再创辉煌。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博物馆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2011年新馆建成开放,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丰富、类型多样、精彩绝伦,拥有近6000件国家一级文物,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和审美价值。140万余件藏品充分展现和见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作为国家的文化客厅,中国国家博物馆肩负着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职责,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展示中华文明魅力、传播世界文明成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窗口作用。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