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第五十一集 高原压力锅,雪域海关情

日期:2022年08月01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今天,我们邀请来自中国海关博物馆的南希,为你介绍一件馆内的藏品。

  中国海关博物馆收藏有一件爆炸多次、伤痕累累的高压锅。一口高压锅为何能进入博物馆?它满身的伤痕又记录着怎样艰苦的岁月?今天的《藏品有话说》为大家带来红其拉甫海关高压锅的故事。

  

  吃饭,是一个人基本的生存需要,也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然而对于红其拉甫海关的关员们,却是一项挑战。

  红其拉甫,你可能从未听说过这个地方,但你或许知道帕米尔高原这个“死亡之谷”。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红其拉甫一直是帕米尔高原上连接东西方丝绸之路的主干道。如今,它连接着中国与巴基斯坦,是祖国西北边陲的重要口岸,也是一代代红其拉甫海关人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这里“万山堆积雪、积雪压万山”,可谓“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吸不饱,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袄”。它是塔吉克语中“血染的通道”,是不宜人类生存的“生命禁区”。

  1969年,中国与巴基斯坦开始边境易货贸易。喀什海关派驻“明铁盖工作组”,前往海拔近5000米的明铁盖达坂设关,监管中巴边贸和旅客进出境。

  1970年工作组迁移到海拔5200米的红其拉甫达坂。“一顶帐篷七个人,三头牦牛一口锅”,红其拉甫建关之路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拉开序幕,红其拉甫海关人与吃饭有关的曲折故事也由此开启。

  红其拉甫地势险峻,生活物资不能正常供给,断炊更是常事。当地传统食物——馕,就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美味”。“美味”是相对于饥肠辘辘的肚子而言,对于触觉敏感的舌头,却是“折磨”。放了十几天的馕又干又硬,只能掰成碎块,一点一点往干裂的嘴里塞。

  1972年,海关工作组下迁至海拔4700米的水布浪沟。关员们由于高原反应,头痛、恶心,难受得吃不下饭,可为了保持体力,又不得不吃饭,有时甚至要靠命令强制吃饭:“谁不吃饭,就下山去!”大家谁都不愿意当逃兵,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咽。

  1984年,关址再次下迁至海拔4200米的皮拉力。吃饭,依然是个问题。但值得欣喜的是,他们终于有了一口高压锅,可以煮挂面吃。高压锅煮挂面,听着有点大材小用,但山上气压低,70℃水就开了,只有高压锅才能煮熟面条。

  可这样的做法,却存在安全隐患。一位关员回忆说:有一天,他刚推开房门,就听到砰的一声,吓得赶紧缩回门外,等了一会儿没动静,进去一看,原来是挂面煮开后堵住了排气阀,高压锅爆炸了。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很多次,有一次锅盖炸飞,把窗户都砸出了个大洞。为了吃口热乎饭,关员们只得与这口高压锅小心翼翼地相处。

  

  红其拉甫海关用过的高压锅  中国海关博物馆藏

  因为这口高压锅,还有了一个典故叫“亚力坤的饺子”。亚力坤是一位关员的名字。一次,他为了给大家改善生活想包顿饺子。饺子皮的面粉是牧民家借来的,没有擀面杖就用酒瓶子,饺子馅儿是罐头肉和榨菜。

  终于包好了饺子,大家满怀期待。可用高压锅下饺子后,一开锅大家全都愣了。原来,由于没掌握好时间,饺子全烂了,成了“一锅粥”。大家笑着一人一碗分了这锅粥,从此“亚力坤的饺子”成了大家互相提醒煮饭时间的代名词。

  1993年,红其拉甫海关和原检验检疫机构一同迁到海拔3200米的塔什库尔干县,逐步实现了关员们通电、通自来水的梦想,还建起了蔬菜大棚。那口爆炸过很多次的高压锅也光荣“退休”,收藏于中国海关博物馆。

  2017年,根据边境管控工作需要,关口再次迁移至海拔5200米的国门一线。

  在长期工作中,红其拉甫海关关员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艰苦奋斗精神。2005年,国务院授予红其拉甫海关“艰苦奋斗模范海关”荣誉称号。红其拉甫海关艰苦奋斗精神激励着所有海关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海关建设而努力奋斗。

  中国海关博物馆

  

  中国海关博物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直属的国家级行业博物馆,具有海关文物收藏保护、海关文化展示交流、海关历史研究和爱国主义暨海关职业素质教育等功能。基本陈列包括千秋古关、近代海关和现代海关三个部分。此外还有“海关902”艇专题展厅。现有藏品32000余件,涵盖了从战国时期至当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海关重要文物。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