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集 木盆作舟——三个战士夜渡长江的故事
今天,我们邀请来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吴亦恒,为您介绍一件馆内珍藏的文物。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有一个破旧的大木盆,样子极为普通,你能想到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木盆,曾经载着3名解放军战士夜渡长江吗?它见证了怎样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呢?今天的《藏品有话说》为大家带来这个木盆背后的故事。
这个大木盆长171厘米、宽114厘米、高37厘米,看上去没有丝毫特别之处。然而,正是这个木盆,帮助了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侦察英雄齐进虎率领的侦察小分队,成功完成了一次惊险的侦察任务。
1949年3月15日,齐进虎带领侦察队的5名战友坐上木船,向着长江中心的黑沙洲划去。黑沙洲位于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解放战争期间,这里是敌军长江防线的前哨,也是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必经之路。因此,解放军要想顺利渡江,齐进虎等人的侦察工作至关重要。
这天夜里,大雨倾盆,伸手不见五指,船夫只能把船摆到敌人岗棚的东面。齐进虎果断改变了原来的“摸哨”计划,带领宋协义、王林芳两名战友向敌人的一个地堡摸去,3班长刘玉福带1个战士在停船处附近警戒,另留1个战士和船工看守木船。
正当齐进虎他们向东摸了百余米远的时候,后面停船的地方响起了枪声。齐进虎判断,敌人不会多,当即回头,准备捉几个俘虏就乘船回去。可是靠近停船的地方,发现敌人来犯,3班长他们已被迫把船开到江心去了。
宋协义、王林芳看着小船越走越远,内心十分焦急。齐进虎冷静思考后,决定绕过敌人,先潜伏进黑沙洲中心再想办法。
在东北角的一条大堤埂上,他们发现一座孤伶伶的草房,齐进虎便假冒敌人,说是查户口的,叫开了门。凄凄凉凉的小房子中,摆着一些破旧的家具,房中住着50多岁的老两口。
齐进虎问明老人姓名和家中情况之后,告知老两口,他们是江北共产党的部队战士,到黑沙洲上侦察敌情,为大军渡江解放老百姓做准备。经他们再三解释说服,终于取得老两口的信任。
此后,齐进虎他们白天睡觉,晚上出来行动,在群众的掩护下,几天的功夫就把岛上的敌情摸得清清楚楚,敌人所有的工事差不多都去看过。他们甚至顺着敌人的电话线找到敌人团部,偷听敌人的电话,从中又掌握了不少情报。
当时黑沙洲上所有的船只都被国民党守军缴获,齐进虎他们几次试图与江北联系,都落了空。终于,他们在一个牛棚里,发现了一个大木盆。齐进虎眼前一亮:就是它了,这下可以渡江了。
齐进虎渡江时用的木盆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他们找来几块木板当船桨,把木盆抬到村外一条长满芦苇的小河湾里,趁着夜色悄悄练习。一开始,他们一坐上去木盆就翻,一次,两次,三次……渐渐地,木盆有点“听话”了,人坐在上面能原地打转了。他们白天琢磨动作,晚上加紧练习,基本掌握了让木盆平衡的划行技巧。
在齐进虎他们进入黑沙洲的几十个夜晚后,终于等到了渡江的机会。他们在江边找到了一个隐蔽的地方,把木盆放入江中,宋协义和王林芳并排坐在前面,齐进虎坐在后边中间。风浪中,他们排除了一个又一个险情,奋勇地向江北划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力拼搏,他们终于到达了江北,把珍贵的江防情报送到了指挥机关。
此时,距离大军渡江只剩5天时间。不过,经过31天的昼夜侦察,齐进虎提供了敌人在黑沙洲上全部兵力部署和工事构筑的重要情报,为接下来的渡江战役做出了巨大贡献。
战后,齐进虎被评为“华东一级人民英雄”。他渡江时用的木盆,被收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列为一级革命文物。今天,当我们再去看这个木盆时,仿佛能看见侦察英雄们在夜幕下收集情报、在芦苇荡中练习划木盆、在长江中奋勇北行的英勇身姿。铭记历史,不忘国家艰辛岁月,不忘先烈渡江精神!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位于北京市复兴路9号,是中国首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建筑面积15.9万平方米,陈列面积近6万平方米。博物馆主要从事收藏、研究、陈列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历程和人民军队建设成就,以及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年军事历史和世界军事史的文物、实物、文献、资料,承担围绕党和国家及军队中心工作,举办各种专题性、时事性和纪念性展览的职能任务,是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拥政爱民先进单位。现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兵器和军事科技等基本陈列面向社会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