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第三十一集 外国记者的延安记忆:一张泛黄的节目单

日期:2022年03月14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听众朋友您好。我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崔蕊,今天由我为您介绍一件我馆珍藏的文物。

  这是一张来自延安的节目单,泛黄的纸面上印着中英文对照的节目名。它略显陈旧,却完好无缺,可见捐赠它的主人对它珍重之至,上面受邀人的名字依稀可辨:爱泼斯坦先生。这位外国友人怎么会来到延安?他跟中国革命又有怎样的缘分呢?今天的《藏品有话说》将带大家一同走近这份节目单背后的那段历史。

  

  一切还得从1944年说起。1944年6月9日,延安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参观团一行共21人,其中就有冈瑟·斯坦因、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等外国记者。他们大多是第一次来延安,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十分新鲜。

  12日清晨,记者们就收到了一张浅红色请柬。他们早早整理好行装,生怕错过了这难得的机会。下午3时多,客人们被引到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客厅。

  参观团在延安停留了一个多月,参观了边区的机关、学校、生产部门,访问了边区英雄模范人物、作家、艺术家以及各阶层知名人士。这些原来对解放区毫无了解的记者们,看到了延安与重庆截然不同的情况。

  这些所见、所闻、所感给外国记者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并成为宣传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根据地的生动素材。回去后,他们以详实的资料、活泼的笔法、热情的格调,撰写了大量专著和文章,将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根据地的真实情况,宣传到了大后方和世界许多国家,打开了外界认识延安的窗口。

  

  节目单,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藏

  这次中外记者对根据地访问打破了国民党对延安等地的封锁,加强了中共与美英等国的交往,美、英、法盟国政府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因此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评价,全世界对中国的看法由此而改变。

  爱泼斯坦的人生轨迹也因为这次延安之行而改变。他留在了中国,在新中国建立后加入了中国国籍,后来又成为了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古稀之年,他回忆起早年经历时说:“在中国的采访令我最难忘的是1944年初夏的延安之行。因为这是影响我一生的一次重要访问。我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当时我就坚信反动派不能统治中国,新中国一定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诞生。”

  是啊!有这样的领袖、这样的队伍、这样的人民,怎么可能不胜利呢?隔着展厅的玻璃罩,透过这发黄的节目单,那台在延安上演的气壮山河的节目,似乎也浮现在了眼前……

  素材来源:党建网、人民网、中国军网、中国文明网、中国人民军事革命纪念馆、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融媒体传播平台“京华丹心” (排名不分先后)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