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朱祖希:北京中轴线是统领全城的基准线,是中华历代都城规划建设的结晶

日期:2022年01月04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北京中轴线见证了这座古都700多年的城市发展与变迁。它是北京老城的“脊梁”和“灵魂”,正是它,决定了北京城市的整体空间格局和社会秩序。

  为了让大众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北京中轴线,中轴线创意大赛组委会策划推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系列活动,邀请权威专家深度解读中轴线,带领大家了解中轴线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

  【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

  

  12月24日,朱祖希老师以《北京中轴线是什么一一从〝轴〞字说开去》为题,给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讲座。

  

  1368年,明将徐达与常遇春率军北上,并攻下元大都,为了守住这座城,徐达等人决定放弃当时比较空旷、荒凉的城区北部,将城墙向南退缩五里,即现今的二环路。

  

  当时,由积水潭往东有一条河流——坝河,营城者决定以此河为护城河,在河的南岸重新修筑城墙。但是,当新城墙向西修建时,却遇到了一大片水域(太平湖)。当时军情紧急,城墙修筑刻不容缓,可太平湖水面宽阔,修城工程太大,营城者当即决定将这片水域让到城墙之外,因此北京内城的西北边界就缺了一个角。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其孙朱允炆继位,称明惠帝。执政之后,力行削藩政策,并相继废黜周王、代王、齐王、岷王,湘王自焚而死。驻于北平的皇四子,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攻打南京,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即皇帝位。朱棣即位后,决定拟将都城从南京迁回之前的封地北平。1406年开始建设北京,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由于蒙古驻扎漠北的残余势力多次南下侵扰,遂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开工修建外城,原计划绕城一周,形成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层层拱卫的态势,但由于财力、物力所限,加上军事形势紧张,仅修了正南一面,就形成了后来北京城独特的“凸”字的城墙。城墙曾是北京城的最鲜明的标志。而和平解放北平,又使得北京城墙,能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第一,北京城以紫禁城为中心,形成了皇城、内城、外城,呈“回”字形层层拱卫的平面格局;第二,中轴突出,东西两翼对称的城市布局。天坛和先农坛,永定门东西两侧的左安门和右安门、广渠门和广安门、西便门和东便门、东单和西单、东四和西四、朝阳门和阜成门、东直门和西直门,还有北面的安定门和德胜门,都是以中轴线为基准呈对称的布局。

  

  如果我们打一个比方,老北京城的整体格局就如同中山装一样。如果脑袋是太和殿,那么领子是紫禁城,五颗纽扣分别是午门、端门、天安门、正阳门和永定门,上面两个小口袋是“左祖”太庙、“右社”社稷坛,下面两个大口袋是天坛和先农坛。这不正是北京城最大的特色——“中轴突出,两翼对称”吗?

  

  这也是向大家表明,“中规中矩”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它可以体现在都城的规划建设上,也可以体现在服饰上。

  

  中华传统封建帝都的空间格局都有轴线。我们从4000多年前夏都,到北魏曹操的邺城、汉长安城乃至隋唐的长安城,都是一脉相承的中规中矩。没有中轴线,就没有两翼对称的依据;反而言之,没有两翼的对称,也就没有了突出的中轴线。另外,咱们俯瞰北京城,中间是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周边是灰色、低矮的四合院建筑。从而也就衬托出了紫禁城的金碧辉煌,“皇权至上”的主题也由此显露无疑。

  

  1950年梁思成、陈占祥在《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中对北京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规划建设特色做了很详细的叙述,并在这里首先提到了“北京中轴线”这个概念。

  

  中华传统理念中有对北极星的崇拜,历代帝王都是背北向南,“南面而听天下”的。所以,自古以来都是以北为上,南为下,百官、百姓去觐见皇上都是朝北拜。因此,北京中轴线的起始应该也从南端说起,梁思成先生谈起中轴线,也是从永定门说起,这样更符合历史真实的面目,也更合乎人们的传统习惯。

  

  元大都建城时,忽必烈命令刘秉忠要将积水潭的整个水面全都揽入都城之内,但东边有许多低洼地,很难砌城墙。

  

  根据元大都城复原的考古发掘工作证实,今天的旧鼓楼大街是元大都时期北半城的轴线,其上建有“齐政楼”(鼓楼),北面则建有钟楼。在其东120多米处,则是南半城规划建设的中轴线,其上建有大明殿等宫殿设施,直至大都城的正南方丽正门。当时的南北半城是相等的,旧鼓楼大街的东、西两半也是相等的。但南半城的轴线与北半城的轴线是错开的。因之,东、西半城并不相等。

  

  从景山往北经勘探,发现有较宽路面的遗迹,说明是原来南半城中轴线的所在地。但是从旧鼓楼大街南口再往南,并没有发现任何道路的迹象,也正说明元大都时南北两个半城各有一条轴线,北城的轴线正对北极,并在其上建造了钟鼓楼;南半城轴线的北端建了中心阁、万宁寺,一直延伸到丽正门,这条轴线被明朝继承,成为了今天所说的北京中轴线。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今天的钟鼓楼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的。现在所见的钟鼓楼,则是又于清乾隆年间修筑的。

  

  我国古代对建筑物的朝向是有忌讳的。正子午线即正南正北的真子午线,是只能冲着天帝的,即北极星。而风水大师使用的罗盘指向的是磁子午线。磁子午线比正的子午线向东偏2度13分,这也就是今天的中轴线东偏的原因。

  

  只有那些普遍具有突出的价值、具有科学艺术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才能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是世界城市规划史上建设得最长、艺术水平最高,历史也最悠久的。我们通过“申遗”,就能够更好地维护好北京老城原来的格局与风貌,推动北京老城的保护,因此是一件具有非常深远意义的事。

  

  我们可以把北京中轴线归结成以下几点:从实践上讲,中轴线是北京规划建设的基准线。换而言之,北京城所有的建筑都以它为基准进行建设的。从政治上来说,中轴线是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重要载体,中轴线上的建筑物不仅形体高大,等级也最高。从文化角度讲,中轴线是北极崇拜的象征,“象天设都”天与地相对应。从艺术上讲,中轴线上的建筑也集我国古代建筑最优秀的艺术。

  END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