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第二十一集 青史先烈写,红旗后人擎——一方墨盒背后的故事

日期:2021年06月23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今天,我们邀请来自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园的夏霖,为您介绍一件馆内珍藏的文物。

  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的馆藏中,有一方外观极其普通的墨盒。这墨盒的主人是一位烈士。他是谁呢?这位烈士有什么令人动容的事迹呢?今天的《藏品有话说》为大家讲述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这方墨盒的故事。

  

  墨盒的主人公是抗战期间平北抗日根据地昌延联合县第一任县长——胡瑛。胡瑛同志曾多次用它写过抗日政府的布告。

  胡瑛,湖北人,1911年生。1933年投身革命参加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曾任红军排长、连长、营长。七七事变后,他由部队转入地方工作。

  1940年初,作为平北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的昌延联合县政府在延庆东南的霹破石村成立,29岁的胡瑛被任命为县长。

  胡瑛到任后,坚决执行平北工委的决定,立即带领县政府干部深入各村了解日伪军对这一地区干部和群众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情况,进而给以安抚、慰问和救济。

  根据地的建设艰苦异常,胡瑛始终同昌延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有时一天吃不上一顿饭。在三、四个月的时间内,他几乎走遍了昌延县的各个村庄,使巩固区不断扩大,发展党员200余名,提拔了一批当地干部,50余个村建立了村政权及抗日群众组织。

  在主力部队的配合下,抗日武装到处打击敌人。昌延县很快成为平北地区一块巩固的根据地。

  1940年5月底,日伪军集中了5000多兵力,对昌延地区进行了3个月的大规模扫荡。县区干部白天随部队活动,晚上还要出山筹粮筹款,常常因弄不到粮食,不得不以野菜充饥。昌延地区抗日斗争进入最困难时期。

  

  胡瑛画像

  几个月的爬山越岭,忍饥挨饿,胡瑛县长的胃病更加严重,有时饥饿甚至折腾得他浑身虚汗、脸色苍白,但他不顾个人安危,还关心着其他同志。一次在老乡家,他把仅有的一碗玉米粥、一碗树叶留给了同志们。胡县长还风趣地对缴获两把匣子枪的同志说:“来、来,你俩有功,每人奖半碗粥半碗树叶。”

  其实当时,胡瑛本可以随部队转移,但他却表示,自己不能走,作为一县之长,县长不离县,离开就是失职了。面对残酷的环境和重重困难,他始终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以高昂的斗志鼓舞着他的战友。他说:“干革命就不怕困难,有昌延人民的支持,我们一定能够战胜日本侵略者。”

  1940年8月27日晚,胡瑛及昌延县委书记徐智甫,在窑湾黄土梁王金喜家研究部队走后要如何开展抗日斗争,一直谈到快天亮。第二天早晨,还未来得及转移,就被驻永宁的百余名日伪军包围。

  刚刚休息的胡瑛被外面动静惊醒后,马上出屋,一见敌人,啪啪两枪,转身就向西南山跑。当他跑到半山腰,不幸腿被打断,坐在地上。敌人妄想抓活的,一窝蜂地冲了上来,胡瑛举枪就打,击毙了两个日伪军。敌人无法靠近,于是数发子弹向他射来,胡瑛当场壮烈牺牲。

  这样一条鲜活的生命,从此永远定格在29岁。留存下来的仅有寥寥无几的痕迹——胡瑛生前并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现藏于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中的一幅油画,也是根据当年他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绘制出来的。馆藏的墨盒,也成了他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件遗物。

  

  胡瑛生前留下的墨盒

  1984年,延庆县委、县政府在胡瑛、徐智甫和通讯员程永忠三位烈士牺牲的窑湾树立纪念碑。80余年过去了,硝烟在这片土地上早已散尽。窑湾村老人们的记忆中,那个圆脸、矮小个子、皮肤黝黑的年轻人的样子正在逐渐模糊。

  但为烈士树立的丰碑将永远铭记他们,铭记这段历史。因为,“青史先烈写,红旗后人擎”!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