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第十五集 隽永的守护 孺子的登攀——“北京人”头盖骨与贾兰坡

日期:2021年06月21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今天,我们邀请来自故宫博物院的范雪纯,为您介绍一件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珍藏的展品。

  发现于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头盖骨闻名于世。你知道这一重大发现,与“贾兰坡”这个名字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吗?今天的《藏品有话说》为大家带来“北京人”头盖骨与传奇人物贾兰坡的故事。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中,陈列着一系列“北京人”头盖骨模型。这些发现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头盖骨化石及其他文化积淀物,向我们真实描绘了一群生活在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之间的人类祖先——北京人。

  “北京人”属于直立人,他们的颧骨高突,面部较现代人稍短,向前伸出,前额低平,鼻子宽扁,眼眶上缘有两个互相连接的粗大眉骨,平均脑量约为一千余毫升。

  百年前,“北京人”头盖骨的陆续发现,拉开了中国考古学及古人类学研究的辉煌篇章;百年来,一批批功勋卓著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涌现,为追寻人类先祖的足迹奉献着青春与智慧。

  这其中,有一位可以称得上是周口店古人类研究的元老,自从1931年结缘周口店,他将自己毕生的心血都奉献在了这片神秘而深厚的土地上,他就是著名的古生物学家贾兰坡。

  

  上世纪初,出身贫寒的贾兰坡由于家庭困难,勉强上到中学毕业后,便只能离开了他热爱的课堂,求职谋生。尽管如此,他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求。

  一有时间,贾兰坡便带着馒头、咸菜,奔走于北京的各大图书馆努力求学,在这个过程中,他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1931年,贾兰坡机缘巧合地考取中国地质调查所,并参加了新生代研究室主办的周口店发掘工作。1921年,周口店第一颗人类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轰动了世界,其间,众多国外的考古学专家纷纷前往周口店想要一探究竟。

  听闻这种情况的贾兰坡想,在中国的土地上,怎么能全靠外国人来发掘研究呢?于是,当他被派往周口店参与发掘的那刻起,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一番成绩来,为中国人争口气。

  贾兰坡先生曾这样描述他选择科学研究工作时的心情:“我初到周口店的时候,只是一名练习生。洗标本、写号码、打字、抄写等杂七杂八的活全得干。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却立志要作一名专家学者。这在别人看来,不免认为胆大妄为,但对我来说,就成了学习和工作的动力。”

  1936年,贾兰坡主持周口店发掘工作。这一年他连续发现了三颗“北京人”的头盖骨。这次发现不仅震惊了世界,也使他登上了国际学术界的最高殿堂。

  那个时代,国家动荡,民族危急,贾兰坡却立志要做一名专家学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攀登高峰,站上国际舞台,为国争光。也正是以他为代表的这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学术信念,使得中国地质古生物科学界在危困中仍旧人才辈出、星光灿烂。

  

  有人曾经问贾兰坡的爱好是什么,他讲“工作之外就是看书,做笔记。再就是收集资料,一生如此,并没有别的兴趣,只是再没有更多的时间。”面对巨大的成功,他依然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探索人类起源的研究工作中。

  1941年,受战乱影响,“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丢失,这个消息让中国科学家乃至全体中国人民都感到无比痛心疾首。特别是对于贾兰坡,化石的遗失成了他终生未能释怀的遗憾。

  几十年来,他始终为寻找头盖骨的踪迹苦苦呼号。1998年,耄耋之年的贾兰坡同14位年过古稀的学界泰斗联合起来,发起了世纪末的追寻,开启对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全方位、系统找寻工作。然而,现实总是与理想背向而驰。时至今日,北京人化石仍然下落不明。

  贾老在弥留之际像牵挂自己的孩子一样,念念不忘“北京人”头盖骨,今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他们找回来。就这样,贾兰坡带着永远的遗憾和心痛,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他的骨灰安葬于周口店遗址的龙骨山,就像他生前所愿一样,守护着倾注毕生心血的周口店,期待着“北京人”头盖骨回归的那一天。

  贾兰坡的事迹融入“人类起源”的文脉传奇,浇灌着考古事业的参天林木。他是为“北京人”头盖骨奉献一生的研究者与守护者。回望贾老的百年人生,回首中国考古学的百年历程。

  值此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我们慨叹于科学工作者坚定赤诚的报国之心,亦动容于求知笃学的科学态度和科研精神百年来的薪火相传。

  历史不会忘记,这些矢志报国的科学家。他们,将永远如泰山一样巍峨耸立!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