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第十三集 徐悲鸿笔下的“驰骋战马”

日期:2021年06月21日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字号:

  

  今天,我们邀请来自徐悲鸿纪念馆的张李萌,为您介绍一件馆内珍藏的文物。

  在中国文化之中,素有以马寄托情怀的传统,“马”常常寓意着刚健、热烈、勇敢、忠诚。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在外敌入侵之际,画家笔下的“驰骋战马”又能怎样激发出人们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呢?今天的《藏品有话说》,让我们走进徐悲鸿,了解“驰骋战马”背后的故事。

  

  徐悲鸿纪念馆收藏有一幅徐悲鸿的国画作品《奔马》。这匹马飞驰而来,昂首奋蹄,意气风发,如风似电,承载着驰骋疆场、腾跃四野、冲破黑暗的凛凛气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它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客居马来西亚槟城。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画家以一幅奔马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更寄寓了自己对祖国的牵挂、对胜利的渴望、对战士的鼓舞。

  在中国文化之中,素有以马寄托情怀的传统,“马”常常寓意着刚健、热烈、勇敢、忠诚,绘画作品也自古有之。

  而徐悲鸿先生,在中国绘画史上开创了写意画马的先例,在准确素描的基础上用粗毫大笔展现马的奔放不羁。他笔下的“马”,是与时代的交响、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复兴紧密相连的。在国家兴亡、民族危难的战争年代,更被赋予了热血奔腾的时代气息、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抒发着对战争胜利、民族复兴的热切期盼。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始终心系家国,以画笔作战,以马之精神喻人之精神,喻民族之精神,将满腔热血诉诸笔端,为唤醒民众吹响民族救亡的号角。

  1935年,在国家危难之时,徐悲鸿用一幅《奔马》感叹“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竞爽亦徒然”,满溢忧国忧民之情;1938年,战争焦灼之时,徐悲鸿笔下的马神采坚毅、昂首挺拔,“秋风万里频回顾,认识当年旧战场”,尽显画家对胜利的盼望。

  1939年,在民族危亡的黑暗时刻,一匹迎风回首、傲骨嶙峋的马跃然纸上,寄寓着画家“微能奔走耳,未死未辞劳”的理想抱负;1940年喜闻 “鄂北大胜,豪兴勃发”的徐悲鸿一气呵成、奋笔疾画,创作出了形神兼备、自然生动的《群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徐悲鸿挥毫一幅《奔马》,并激动题写到“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感叹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下,国家新旧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

  徐悲鸿先生将艺术创作与民族责任紧密结合并发挥了最大的社会价值,他始终坚持“尽精微,致广大”的创作追求。他笔下家喻户晓的“驰骋战马”,代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龙马精神,在如今新的时局之下,依旧具有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力量和价值。

  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即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呼,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更加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徐悲鸿的“驰骋战马”正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的经典作品,在民族危亡之际与社会共鸣,与时代交响,与民众互舞。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