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站内搜索
  • 一网通查

解读“美好中华”

日期:2017年07月04日    来源:人民日报文艺公众号

字号: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在首博举办全国主会场活动,首博也在这一天,把我们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全国21省49家文博单位共同策划组织的最新展览《美•好•中华》奉献给广大观众。“美”和“好”其实就是中国的文物给所有人最直观的感受,也是这些文物背后的人所追求的生活品质。近20年考古工作者的最新发现,不仅丰富着我们的文明史,也成为我们进一步讲述美好中华的切入点。更为重要的是,这360件(套)文物的故事,不仅可以让广大观众体味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发展历程,也可以使大家领悟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强大力量。

  博物馆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典藏、保护、研究、教育、传播等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典藏手段的日益丰富,博物馆的工作内容和社会期待也在逐步增加,特别是在当下中国,博物馆已成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成为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文化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作用独特。去年秋季,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于深圳召开的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这无疑为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代博物馆人如何扮演好保存者、记录者、见证者、参与者的角色,需要真正认知我们所身处的时代,真正利用时代赋予我们的新手段。国家文物局等五部委推出的“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其意义不仅在扩充博物馆路径,更在于更新博物馆人思维,把“美好中华”典藏好、解读好、展示好。

  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一种手段,现已广泛应用于博物馆建设之中,特别是智慧博物馆的提出,已经使博物馆建构起来的文明圣殿知识体系,有了更为便捷和广泛传播的可能。“互联网+”时代不仅强化了博物馆的圣殿地位,也使这座圣殿更加亲民,使更多民众通过互联网手段走近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感受到博物馆的知识滋养和文明熏陶。作为博物馆核心业务的展览,在秉持专业精神的同时,同样需要跨界、合作、开放、共享、创新的互联网思维。

  首都博物馆因其特殊的区域优势,有着不一样的文化担当。首先是讲好“北京故事”。我们配合北京通史、民俗展和文物精品展,推出面向中小学生并由其参与策展的“读城”展览,与北京市教委配合,让生活在这座伟大城市中的孩子们理解这座城市的成长史,这个展览也使更多的新北京人增强了对北京悠久历史文化的认同。我们与新疆同行合作,把这个展览办到了新疆,今年启动新疆巡展,通过新疆青少年的参与,开展“城与城的对话”,让边疆人民读懂伟大首都的成长历程和民族国家的成长历程。今年春节,诸多美国观众在华盛顿观赏了首博在当地举办的“老北京年俗”展,美国观众对老北京四合院的布局以及它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十分赞赏。

  “京津冀故事”值得大讲特讲。这一地区历来是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之间交流碰撞融合的核心区域,文化面貌有着相似性。从2015年京津冀三馆共同策划“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展”,到今年春节三馆同时推出“金玉满堂——京津冀古代生活展”,京津冀三地的文博人正紧紧团结在一起——藏品资源共享、研究信息互通、工作规划同步。

  2016年北京在通州的最新考古发现不但丰富了城市副中心地区的文化内涵,也提升了京、津、冀一体化的文化底蕴,为我们今后讲好京津冀故事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首都博物馆更是解读“美好中华”的大平台。去年首博的四大特展“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大元三都”“走进养心殿”影响很大,这是首博人与全国文博同行及多学科、多领域的跨界合作,在争论中碰撞火花,在合作中深化研究,在陈列展示中让观众共享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成果,从历史断代、人物故事、城市变迁、政治制度等不同视角,加深了海内外观众对“美好中华”的理解与认同。当一个孩子在“五色炫曜”展览的竹简文字图释前,说出了“妈妈,这些2000多年前的文字我都认得”时,我们知道,他理解了这个伟大民族文脉相承的关系。当一群退休的女同胞围着妇好的铜钺感慨万端时,我们更庆幸一个好的展览可以引发一个城市对于一段历史的集体聚焦。

  近几年“国际博物馆”的主题更为关注博物馆如何与更多的学科、更多的力量合作来架起沟通桥梁,以及如何扩大边界参与社会文化景观的建设,这都是建立在我们对国家、民族、城市甚至社区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之上的,只有肩负起“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的职责,博物馆才能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元素。

  (作者白杰系首都博物馆党委书记)

  2017年5月18日


  •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南三街211号院1号楼
  • 电  话:010-55532999
主办:北京市文物局 承办: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8357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441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009